有助于“民固邦宁”的善举
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的消息在上周末公布后,从金融市场到宏观经济领域,人们高度关注,纷纷发言,总体上视为利好之举。
在我们看来,如果只是从“减持变转持”、“延长锁定期”、“对冲新股发行的资金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大为低估此举的深远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尚书·五子之歌》中最早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那是我们的先祖大禹的训诫。对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之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司马迁),“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
今天,人民享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权益已远远超过了古代,但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价值观,“民固邦宁”并未过时,也许可以说,“执政为民”就是对这一传统思想的现代发扬。
让人民享有广泛的社会保障,这是“民固邦宁”的一大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它“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而根据2001年12月13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投资收益;股权资产。当时,以经济学家吴敬琏为代表的不少学者都谏言,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用国有资产存量解决政府对老职工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是唯一现实的选择。他们主张将部分国有净资产或国有股股东权益划拨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并记入老职工个人账户。
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弱小,股权分置,导致“减持国有股”引发了对市场的巨大震动,不得不停止。而之后,在国有股已经大部分实现了全流通的条件下,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持有,已具备了市场基础。但围绕此举,还是有不少争议,除了市场本身依然有一定的担忧之外,坦率而言,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进的步伐。这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国有股权转为社保基金持有一直停留于议论阶段,却难以付诸行动的原因所在。
社保基金是国家战略储备,充实社保基金强化社会“稳定器”职能早已是多个方面的共识。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增至4亿左右,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养老制度,保障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支付高峰需要?如何解决部分特定人群的养老保险历史权益问题?资金成为关键。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即使是依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给出的数据也在2.5万亿,这是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远远不能满足的。
此次国有股转持只是一个开始,但是对于增强社会保障职能,消除百姓后顾之忧,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社保资金最大的短板在农村社保基金缺口。所以有学者建议目前最少应把转持的一半基金用于农村社保,以呼应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要求,为未来的全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打下基础。我们认为,对弱势群体和收入较低群体,确实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将原本就属于全体民众的国有资产,通过股权划转方式,进入社会保障基金,也正是一条通往社会公平与正义之路。
在中国努力调整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但人们很清楚,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裕的社保资金,内需的扩大,必然是知易行难,缺少必要的支撑点。从这些意义上说,部分国有股权转由社保基金持有,的确是走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然,从充实社保基金、完善社保制度的角度来说,这还只是诸多要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在补充社保基金方面,除了部分国有股权的划转之外,国家财政还应尽力向社保领域倾斜,改变长期以来投入一直偏少的状况。与此同时,国有股权划转之后,也对社保基金的运作效率和理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针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另外,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将缺乏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程度低下的群体“保障起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