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小黄金”困在地头 芦笋业寻径突围——来自我省…

2009年06月24日04:0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6-24 03:15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芮城一芦笋基地内,无人采摘的芦笋长成了青笋。

  芦笋收获时节,芮城一笋农却满脸愁容。

  芦笋是风靡全球的保健蔬菜,也是我省重点出口的农产品之一。
在笋业市场上,素有“世界芦笋看中国,中国芦笋看山西”之说。但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芦笋业订单减少、产品滞销,芦笋价格较去年下跌60%左右,多数产品因找不到买主被荒弃地头,一度红红火火的产业突遇寒冬。面对此情,笋农心焦,政府心急。

  笋农含泪弃笋 企业苦无订单

  芮城县县南的杨大姐种有30亩芦笋。这些天,望着地里一垄垄长成半人多高的青笋,杨大姐心急如焚。“昔日小黄金,今年怎么变成了烂草根?往年从4月初开始,芦笋挖出来在地头就被小贩们收走了,今年的芦笋不仅少人问津,而且收购标准苛刻,价格也低得离谱。以往芦笋的收购价在每公斤10元左右,从去年开始,芦笋的行情下滑,收购价也在每公斤8元左右,今年却仅有2元左右。要是雇人采挖,连工钱都不够,只好眼睁睁看着它长成廉价的青笋。”杨大姐告诉我们,她种这片芦笋用的全是承包的土地,一般芦笋种植后得长三年才能采收,不算前期包地和种植的投资,单芦笋种上后每年一亩地施肥需300多元,浇地得50元,上埂打垄得55元,她这30亩芦笋每年就需投资1.2万元左右。而且前三年没收益,今年刚好到第四年有回报的时候,却碰上行情大跌,算上承包地款和这四年的投资,已经扔进去近10万元。由于近几年光投资没收入,孩子上学和一家人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了。

  6月9日,在永济市蒲州镇上吕芝村村口,我们见到几位手持砖夹子的村民。“还不到平笋(平垄,让芦笋自然生长)的时候,怎么就平了?”一位妇女答道:“笋价那么低,几亩地一天下来卖不到20元,在这儿装砖,一天至少能挣七八十元。你说不平还等啥?”

  作为我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之一,永济市现有笋农1.8万多户,芦笋11.2万亩。今年,由于芦笋价廉难销,有的笋农该追施化肥时不追或少追;有的眼看着白笋长出地面而不采;有的甚至开始毁笋调产,拔掉芦笋,种上了玉米等其他作物。上吕芝村党支部书记柴大苗说:“今年,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村毁笋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芦笋种植有特殊要求,毁笋后在原地重新栽植,会出现连续死苗减产现象,导致适合栽植的土地大大减少,对芦笋基地的发展损伤很大。”

  种植农户信心受挫,加工企业举步维艰。据了解,永济市去年有12家芦笋企业开工生产,从3月底陆续开工到6月下旬结束,今年仅有5家企业生产,且开工迟,结束早。永济市中远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由三个本地农民合股组建,目前已有两人退出。今年,该企业三条生产线只启动一条,加工产品不到千吨,至今没有拿到订单。永济市最大的芦笋加工企业——山西中粮大宝食品有限公司,最多时有4000多名工人,三班倒工作,今年仅保留一班工人800多人维持生产。

  去年,永济市芦笋企业共加工产品3万余吨,已销售2万多吨。今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8日,共加工白、绿芦笋产品6000吨左右。山西宝达食品有限公司一位主管无奈地说:“去年,我们加工产品4000余吨,订单在春节前都可搞定。今年,直到4月初快生产时,意向订单还不到千吨。到6月3日停产时,我们共加工产品2000余吨。”

  市场走向单一 产业硬伤凸显

  “作为农业强势产业,我省芦笋虽然在面积和加工方面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良好的生产格局和强大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芦笋的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以永济市为例,对我省芦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我省芦笋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以国际市场为主导,全省生产的芦笋90%以上销往国外。由于受国际市场制约严重,必然形成世界芦笋市场一咳嗽,国内芦笋企业就感冒的格局。山西芦笋产量占全国的50%,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产量占山西90%左右的永济市,其产品也都是瞄准国际市场的。由于市场太过单一,缺少国内市场的调节,导致整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缺乏自己的品牌、商标和民族企业,使我省芦笋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永济市芦笋基地虽然发展了20年,却都是“贴牌”为别人加工生产,从没有一件自己的商标。据了解,永济市工商局曾两次动员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但收效甚微。企业认为,自己是“贴牌”生产,不需要商标;即便有了自己的商标,要想开发国内市场,费用太大;要打开国际市场,手续更复杂,要求更严,成本更大,实在无力问津。永济市的芦笋加工企业在全国最为集中,共有13家,但多数为外省企业或中外合资、外资企业,本省人所建企业仅有3家,尚未形成一个优势民族企业。

  我省芦笋加工产品类型单调,新产品开发仍在低水平状态徘徊。永济市的芦笋产品,大部分是国际市场价位较低的罐头产品和速冻产品,而市场大量需求的鲜笋等其他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的产品类型。

  我省种植芦笋的自然条件优越,但尚未转为生产优势。品种方面,全省真正优种种植面积不多,产量不高。技术方面,我省没有一家专门的芦笋科研机构。管理方面,除永济等少数产区有芦笋协会给予一定帮助外,很多县市没有相应的组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引导服务,农民种芦笋,都是随波逐流,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科学发展的组织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加工企业的制约。

  打开国内市场 期盼各方共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芦笋业造成的连锁反应和巨大困难,我省有关部门、企业和广大笋农对这一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深思之余,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危机中求机遇,堤外损失堤内补,现在,打开国内芦笋市场正当时。

  据省芦笋产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芦笋可采面积30万亩,每年涉及劳动力30多万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芦笋基地是经几届政府和诸多有识之士多年努力的结果,关系到数万笋农的切身利益,决不可毁于一旦。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笋农信心,指导企业从大局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笋农减少损失。也可采取发放专项补贴的办法,按亩数发给笋农,确保基地面积不减少。土地、税务部门应制定优惠减负政策,农业、经贸部门也应沉进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科技部门和乡镇、村组织,要及时把芦笋种植技术送到笋农身边。当前,要特别强调更新芦笋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杜绝不正常的毁笋现象。

  为把中国这个世界芦笋基地培育得更强更大,建议借鉴其他经济协作区的做法,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把全国几个较大的芦笋基地,如山东的曹县、山西的永济、福建的东山、龙海等组织起来,建立芦笋协作机制,成立全国芦笋研发中心,统一开发国内芦笋销售市场。

  应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帮扶机制,加大对民族企业、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工商部门应把发展芦笋品牌纳入商标兴农战略,提高企业商标意识,帮助企业注册商标。科技、卫生部门也应广泛宣传芦笋的营养价值和医药功效,指导国人餐饮办法。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尽快研发芦笋系列产品。

  山西宝达食品有限公司一位主管的话意味深长:咱中国有13亿人口,市场潜力非常大。如果国内市场得到充分开发,即便国际市场的危机再大,订单再少,也不会影响咱中国芦笋业的发展。运城市工商局一位副局长说:现在咱中国发展了,讲营养、讲保健不再是外国人的专利,芦笋这贵族式的食品也该摆上咱老百姓的餐桌了。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省商务部门开始“变外销为内销”,组织多次产销对接会,积极为芦笋拓展内销市场搭建平台,永济市也提出开发芦笋醋、芦笋糖和芦笋酒等系列产品,并与上海一家公司达成芦笋国内销售和品牌推广合作协议。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也让我们满怀期许。

  本报记者 邬帅莉 本报通讯员 焦乙卯 董应赞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