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6月26日电(记者宋常青)在甘肃省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的钾肥生产线上,有着近3年吸毒史的赵健(化名)正在机器前认真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毒和在生产线上长期稳定地工作,他的脸上泛着健康人的红润。
在这里,和赵健一样还有26个吸毒人员在工作。
这个康复中心引进了由当地一家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指导的10万吨钾肥生产项目,一期生产线能够提供150个岗位。在兰州,这样的场所总共有3个。吸毒人员在这里劳动,不但不收取费用,还有一定报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赵健一个月能够拿到近1000元的工资。
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是甘肃省现有的5个康复场所之一,5个康复场所可以为1000名吸毒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甘肃省禁毒办主任曹义鸿说,这些康复场所面对全省所有吸毒人员开放。吸毒人员在从强制戒毒所出来之后,可以自愿到这些康复场所工作。“这主要是为吸毒人员提供融入社会前的一个过渡的机会。”曹义鸿说。
曹义鸿说,吸毒人员容易复吸,一方面有生理依赖的问题,另一方面同生计困难、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在戒毒后都有重新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但很多人没有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生计困难的能力,这就需要全社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甘肃省禁毒部门曾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省吸毒人员结构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占到纳入管理吸毒人员总数的60%左右。如果吸毒人员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加之社会上一些人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和排斥,他们只能再回到“毒友”的圈子里,走向复吸之路。不解决吸毒人员的具体困难,帮教工作就很容易成为空洞的说教。
甘肃省公安厅禁毒警察总队负责人李红斌介绍,甘肃省采取包括设立康复场所等一系列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吸毒人员教育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他们重回社会。为实现这一目的,核心是要把教育挽救工作同解决吸毒人员的生计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李红斌所说的措施,还包括以社区为基础设立的一支强大的专职禁毒队伍。甘肃省、市、县三级和重点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禁毒专门机构,工作人员达到2719人;同时,还有一支由在校学生、社会人士组成的6万多人的禁毒志愿者队伍。这些人员以社区和民间团体为依托,常年奔波在宣传禁毒和帮扶吸毒人员的工作一线。
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甘肃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达到21个,维持治疗人员累计达到6800名。三年来,全省强制戒毒场所共收治吸毒人员1.5万名,戒断三年以上人数达到吸毒人员总数的47%。
记者从甘肃省公安厅禁毒警察总队了解到,截至目前,甘肃全省纳入社区戒毒、康复和社会帮扶社会面管理的吸毒人员为1.3万人,其中先后有3995名吸毒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获得解决,保留、恢复和重新安置就业2016名,帮助从事个体经营265名,进行劳动技能培训130名,解决婚姻、廉租房和落实农村承包地等实际问题342人。
一些社会热心人士也积极参与到帮助吸毒人员重回社会的工作中。马志辉是甘肃省东乡县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为了给吸毒人员提供一个重新融入社会的平台,马志辉主动找到当地禁毒部门,要求在自己的工程队安排吸毒人员。近年来他的工程队已经安排了数十名有吸毒史人员,为了切断吸毒人员可能复吸的资金来源,除必要的生活费用外,马志辉把其余工资直接交给他们的家属。因为在帮扶吸毒人员上的成绩,马志辉被评为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受到表彰。
李红斌表示,从2006年起甘肃省禁毒部门就对解决吸毒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吸毒人员纳入再就业工程,落实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有一技之长的协调就业,对技能较差的培训就业,对有特殊困难的照顾就业。对缺乏生活来源、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落实低保,保障吸毒人员基本生存条件。对吸毒人员在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满腔热情地竭力帮助解决,坚定其生活的信心。
为了把帮扶吸毒人员的工作落实,甘肃省把禁毒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政绩和职务提升的重要依据之一。2000年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奖励禁毒工作先进地区和单位2221个,先进个人2805名;同时,也先后有8名市州党政领导因禁毒工作责任制考核未达标在全省禁毒工作会议上作检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