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奔腾不息、激越奋进的黄河入海口处,坐落着一个年轻的城市—山东省东营市。在这片热土上,走出了一支新时期的好法官队伍—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群体。
组建于1995年的东营中院,现有法院干警148人,平均年龄38岁。
这一年轻的法官群体,以对法律的崇高信仰、富于朝气的不懈追求、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共同擎起公平正义的天平,在黄河口奋力书写着公正之魂。
近年来,东营中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法院“集体一等功”、山东省十佳“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290多项荣誉称号,创造了全国法院多项第一。今年3月,中央政法委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向东营中院学习的活动。
以人为本倾情为民 “法是公正善良之本”。雕刻在东营中院审判大楼的这句话,已成为东营中院法官内化于心的座右铭。在他们公正严谨的审判之中,还倾注着法官们以人为本、倾情为民的情怀。
市民杜满平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身亡,他要求确认儿子的死亡为工伤事故。一审法院未予认定,杜满平不服,遂上诉至东营中院。
经过认真分析案情,杜满平儿子的意外死亡确实不应认定为工伤。只要出个行政裁决,这个案子不出两三天就可以结案。但案结事难消,杜满平心里的疙瘩解不开,会给他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东营中院法官张洪海了解到杜满平的儿子是由当地一家劳动技术服务公司派遣到工厂工作的。于是,他多次来到该派遣公司商谈,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由这家派遣公司自愿给予杜满平7万元的困难补助,解开了杜满平的心结。
“这个案子看起来不大,但处理不好,它发酵的后果却是当事人认为法院不公、劳动部门偏袒一方、企业漠视职工权益,就会去上访,平息纠纷要动用更大的社会资源和成本。”张洪海说。
“为人民司法,是法院永远的起点。”东营中院院长王少南说,“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渗透到审判的各个环节,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欣然接受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
凭着为大局服务、力促和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近年来,东营中院化解了胜利油田开发中遗留的6万余名“家属工”劳动争议纠纷;实现企业改制“无震荡”破产案审理,安置职工6346人;依法强制执行胜利油田排污费2.12亿元,油田开发40多年来的油泥砂污染环境问题彻底解决。
东营全市法院70%以上的民事案件经调解解决,审结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9.3%,形成了“调解多、上诉少、申诉少、上访少”的局面。在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万人执法评议中,法院的满意票最多,群众的口碑最好。
制度建院无缝管理 在东营中院,无处不在的“无缝隙”管理,成为他们守护公正、清正如水的神奇“点金术”。2000年以来,东营中院以“无缝隙”管理为目标,形成以公正、公平、效能为核心的审判、人事、行政管理三大体系,380余项规章制度构建起一座制度大厦,将全院各项管理纳入制度轨道。
“"无缝隙"审判管理流程让法官和当事人都受益。”行政庭法官邵金芳说,“以往法官独立办案,立案、审判、执行,都法官一个人说了算,法官收了案,常常往抽屉里一放,被称为"抽屉案"。”
如今,从立案、审理、裁判到结案,每一道关卡都严丝合缝,不折不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追究,一目了然。
被称为“少帅”院长的王少南,对管理建院的精髓津津乐道。“"无缝隙"管理是手段,从解决损害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要害岗位入手,通过对审判权重要节点的规范、监督和制约,最大限度减少司法腐败的寻租空间,达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的终极法治目标。”王少南说,“更重要的是,一套好的制度不会因人易事。”
风清气正润物无声 全国人大代表、东营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是一个“炮手型”代表,每次开会,他都对法院工作提出一连串意见。没想到,王少南2000年一就任东营中院院长,就把爱“挑刺儿”的宋心仿选为执法监督员。
近10年来,宋心仿亲眼目睹了东营中院所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东营中院法院工作报告连续9年在人代会上全票通过,干警连续10年没有出现违法违纪问题,连续4年保持“零信访”。
东营中院能取得这些实打实的成绩,让宋心仿十分感慨。“精细周密的规章制度、严谨公正的审判、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这样的队伍不信带不出来。”宋心仿说。
“法院的事看不见、摸不着,出了事就吓一跳。”王少南说,用制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司法腐败体系十分必要。
慎交友,勤修为,使得东营中院形成一种共识与合力。每天的工作日志、每月一次的黄河口司法论坛、每半年的工作述职,让法官们沉浸在研究问题、钻研学问的浓厚氛围中。
东营中院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法官占66%。在这群年轻法官身上,有令人怦然心动的从容、淡定,有甘于寂寞的清正之风,有对法律的虔诚与尊崇,更有不断推陈出新的锐意进取。东营中院凝聚、散发着一股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如春霖般润物无声。
“政法系统学东营,东营法院怎么办?”东营法官给出了答案:秉承着“公正、文明、和谐、卓越”的东营法院精神,这支年轻的法官队伍仍会一往直前,在“零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