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
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伯纳德·麦道夫当地时间12日在纽约曼哈顿联邦地区法院出庭时接受了检方11项犯罪指控,这些指控包括证券欺诈、洗钱、伪证等。麦道夫承认,他在20多年来从成千上万客户手中骗取了大约500亿美元。
有句话说,是骗子总归要露出马脚,是狐狸终归会露出尾巴。但是,麦道夫何以将一个骗局持续了这么多年,把那些世界各地的各界精英骗得团团转,直到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衰退,一些投资者要求提取大约70亿美元资金的时候,麦道夫的弥天大谎才一点一点地被戳穿?
美国联邦调查局前探员加勒特(Brad Garrett)解释了这个骗局如何操作。他说:“麦道夫进行的这个所谓的‘庞氏骗局’就是把新投资者的钱拿来当作投资回报支付给老客户。这样的话,只要不断有新客户把钱交给你投资,骗局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在庞氏骗局的基础上,麦道夫又添加了一些个人创意,让假象看起来更加逼真。
华盛顿特区高等法庭商业破产律师布鲁姆(Jonathan Broome)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麦道夫在向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的同时,故意把给你的回报率压在中等水平,让人觉得把钱交给他既稳妥又安全,同时又不会产生什么怀疑。布鲁姆说:“他有一个神秘的投资配方。没有人知道这个配方的成分是什么。就像童话故事‘绿野仙踪’那样,你觉得特别神奇,但就是摸不到其中的奥妙。” 布鲁姆说,当然,为了骗取客户的信任,麦道夫的投资公司会向他们定期寄送看起来滴水不漏,但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账户报表和清算记录。
证交会的失职?
麦道夫的骗局涉及金额如此之大,一些业内人士说,这个案子按理说应该早就被曝光好几次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说,自从1999年开始,SEC曾陆续收到一些指控,但是没能跟进调查。他对于SEC的多次失职感到非常遗憾。来自艾奥瓦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说,SEC没有针对这些指控采取行动,简直是匪夷所思。
对此,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阿普勒鲍姆(Anne Applebaum)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麦道夫一案所暴露的不仅仅是SEC的失职,更多的是显示出美国资本主义文化本身的缺陷。阿普勒鲍姆说:“在这种文化中,我们对一切都太有信心,都充满信任,而且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麦道夫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人,因为他富有,因为他是会费昂贵的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的成员,因为他的办公室坐落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大家想的就是这些,没有人想过他每天所做的就是在他17层的办公室里制造这么多的骗局。”阿普勒鲍姆指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美国SEC再负责,投资者的这种肤浅的态度,自己对投资缺乏了解和研究仍然会让麦道夫这样的人得逞。阿普勒鲍姆说,麦道夫的骗术应该让美国资本主义的这种“过度信任”的文化反省一下,是不是应该慢下来,警觉一点,不那么贪图成效和利益。
华盛顿智库加图研究所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哈珀(Jim Harper)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说SEC失职是把他们犯的错误说得太轻了,SEC甚至是这起巨额诈骗案的“从犯”。哈珀说:“这起案件不是发生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它是在被监管的环境下发生的。当然,还有投资者的漫不经心和不负责任,因为他们觉得,有SEC管着呢,没什么好担心的。SEC还一直拍着胸脯保证,大家去吧没问题。”哈珀表示,正是SEC给投资者提供的这种盲目的信心和错误的信息,让麦道夫成为“信心战胜一切”的这场游戏的赢家。
带走的不仅仅是金钱
华盛顿特区高等法庭商业破产律师布鲁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500亿美元的骗局对市场带来的伤害已经远超过金钱本身,也是对华尔街信誉的一次毁灭性打击。麦道夫丑闻打击的不光是对冲基金,更可怕的是令投资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布鲁姆表示,现在很多的受害客户都告诉他,他们现在谁都不信了,就想把钱追回来然后存进银行。布鲁姆说:“他们的策略是,去上诉告一个能给他们全额赔偿的中间人。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向中间人提供基金,再由中间人转交给麦道夫。”布鲁姆指出,这个中间人可能是他们购买基金的公司,也可能是向受害者推荐麦道夫的个人理财顾问,但这些人可能对麦道夫的骗术并不知晓。布鲁姆说:“所以受害者找‘替罪羊’的做法会推倒很多块 ‘骨牌’,那最后的效应就是整个华尔街谁都没有信誉了。”
麦道夫:我是怎么骗的
麦道夫一度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把钱交给麦道夫打理的包括主要的国际银行、退休基金、慈善机构,还有那些富可敌国的各界名流。在受害者的名单中甚至包括麦道夫的亲姐姐和姐夫,现年74岁的卫纳斯和她的丈夫。据卫纳斯向媒体透露,她的损失大约有300万美元。卫纳斯说,现在她和丈夫不得不把唯一的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房产放到市场上出售,因为她已经一无所有。
麦道夫当天在法庭上认罪时表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耻辱,他说自己“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对受害者的歉意”。从他进入法庭到最后离开法庭为止,麦道夫一直不敢正视坐在法庭内的50多名受害者。他还对自己“辉煌的”诈骗生涯做了详细的说明。麦道夫说,他的行骗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麦道夫说,当时,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市场的投资和安全出现了问题。这时,有些机构的客户,大多数是专业的投资人士,他们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在市场上获得“超常”表现。麦道夫说,他告诉投资客户他使用的是“价差执行转换套利策略”(split strike conversion strategy)帮他们获得他们想要的收益。麦道夫说,但事实上,他是用新的客户资金支付老资金的收益和本金,制造有大量日常证券交易的假象,让他们相信他总是“技高一筹”。麦道夫说,他实际从未兑现过帮助客户“稳赚”的承诺,为了瞒天过海,他雇用了一些毫无对冲基金工作经验的人,并教唆他们在给SEC的声明中伪造审计报告和财政数据。在近些年,他想了另外一个“好办法”,就是在纽约和伦敦的银行之间把数百万美元倒来倒去,让人看起来他在欧洲的股票交易为投资者获利,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些交易,这些钱就是在他纽约的公司和在伦敦的公司之间走了一个来回。直到去年12月,当他的一些客户提出要赎回70亿美元的资金时,他就知道他预想的那一天还是来了。
(孙卓,本报驻华盛顿特约记者)
“一个邪恶的人”
冯郁青
《大灾难——搅乱世界的伯纳德·麦道夫》一书的作者杰拉尔德·斯特劳伯(Gerald Strober)和德博拉·斯特劳伯(Deborah Strober)夫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麦道夫本质上是个非常邪恶的人。
麦道夫认罪了,他大半生的荣誉、光环都已彻底粉碎,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贪婪、欺骗”的代名词。斯特劳伯夫妇访问了众多麦道夫的受害者和曾经的同事亲友,得出了结论,“他是一个很邪恶的人。”
欺骗带来的满足感
“我们并不是他的法官,不管是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来说都不是,”杰拉尔德说,“但你必须要承认,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不仅是他从那些从不认识的人手里偷钱,而且他从他的朋友,甚至家人那里骗钱,他们不仅丧失了一生的储蓄,有些还被迫自杀。”
而德博拉进一步深究麦道夫的犯罪基因。“我们相信他有喜欢犯罪的本质。有些人是生活所迫,情非得已才走上犯罪道路。而像麦道夫这样,他是喜欢犯罪的生活。”
德博拉认为麦道夫无疑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他之所以能把50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维持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他喜欢犯罪,在其中自得其乐。并没有常人想象的在犯罪过程中承受极大压力。
“我们最近采访了一个罪犯,他说他知道他在犯罪,但是他喜欢这个过程。”德博拉说,“所以长达20多年的犯罪过程,说不定给麦道夫极大的刺激。 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麦道夫感觉自己欺骗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甚至是最庞大的金融机构。这可能给他带来非常大的满足感。”
麦道夫的受害者名单上有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名人大腕,也不乏像汇丰银行、野村证券这样享有盛名的金融机构,更有一些著名的富豪像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老板弗雷德·威尔彭、新泽西参议员弗兰克·劳滕伯格、费城老鹰橄榄球队前老板诺曼·布拉曼、名列《福布斯》富豪榜188位的莫尔迪默·祖克尔曼。他们深陷庞氏骗局,却毫无察觉。
只是去年夏天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入,投资者开始不断撤资,才使得麦道夫的骗局无法维持。
“人们把钱交给麦道夫,是因为他的名声,而且也是因为他能够不管市场如何,都产生出10%左右的稳定回报,”德博拉说,“你可以说在这时就应该有预警,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愿意相信。只要不断有钱产生出来,就没有问题。”
至于这个500亿美元的惊天庞氏骗局,这两位作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复杂的。麦道夫需要制造大量的虚假财报给投资者,而且目前也没有很清楚的文件能显示出他怎样将新的资金作为红利分给老的投资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不是特别的复杂,因为他根本没有做任何投资,而是像任何一个庞氏骗局那样,用新的投资者的钱来付老的投资者利息。只是,他能够将这个骗局维持20年之久,这个时间的长度是很惊人的。
犯罪头脑
“他的冷血让他能够精于算计,”杰拉尔德说,“这个跟他非常强的犯罪头脑是有关系的,如果你上周在法庭上看到他,你会有所感觉。他当庭承认他从9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诈骗行为,但是检察人员认为他的庞氏骗局是从80年代开始的。这样的一个人能当庭对法官撒谎,可见其心智之坚。他向他的客户撒谎达20多年,这个人就是完全不可以信赖,他的话根本不能约束他的行为。”
尽管SEC在过去16年中曾经调查过麦道夫8次,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发现他的骗局,SEC的专业水准因此大受质疑。德博拉认为并不是SEC不能发现他的骗局,而是SEC对麦道夫本人有盲目的信任,他们不能相信麦道夫会行骗,其实对于麦道夫的公司已经有很多预警,但是他们决定让麦道夫轻易过关。他是纳斯达克的前主席,他有这些很好听的头衔,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让SEC认为麦道夫不可能在搞庞氏骗局。
麦道夫不仅仅擅长欺骗投资者,同时也将SEC玩弄于股掌之间。两位作者的书中采访了一位监管人员,他希望看到麦道夫的公司是怎样运行的。麦道夫把他带到了第三大道的办公室,看到一层巨大的办公室,很多工作间、电脑,但是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这个监管者开始对这一切感到非常怀疑,麦道夫回答他说,以后慢慢会有工作人员来的,也就将其应付过去了。
必有同谋
“他不可能只靠自己操作,”杰拉尔德说,“首先是规模极其浩大的财务报告。光他自己做不了这些。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办到。最近他的会计被逮捕。我想最终检察机构能够找到与他一起共谋的人。我们认为他上周对所有11项罪行供认不讳,是暗地里有什么交易。可能是将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为他的妻子、儿子开脱。”
判断力的集体缺失
辛乔利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和各类媒体风靡的年代,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判断事情的真伪绝非易事。投资者太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编织着各种美妙的幻想。判断力的集体缺失让麦道夫这样的巨骗可以长时间逍遥法外,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伤害。
判断力缺失早已成为全球范围的现象,不管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都不例外。人们过于相信“权威”们的预测和“大师”们的点评。正是由于市场的强劲需求,那些连事情本身到底怎么回事还没闹明白的专家们,不甘寂寞,在电视上滔滔不绝地评点着金融市场,用陈旧的思维模式套用当今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和演变,预测未来趋势,有人甚至列出下一波危机爆发的时间,无视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误人子弟不说,也为人们在投资决策方面添了不少乱。
当然,我们无法堵住那些“专家”们的嘴,但投资者的盲信和缺少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为这些人提供了市场。从麦道夫骗局,人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假如基金经理不被权威的光环所迷惑,按照常规做好尽职调查,麦道夫的技法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从性质上讲,麦道夫骗局同庞氏骗局相似,不外乎向投资者承诺稳定回报,靠个人魅力和独特的营销技巧、利用庞大的关系网,吸收资金。待投资者上钩后,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偿还前期投资者回报或本金。麦道夫骗局是以对冲基金的形式,目标客户是犹太人社团、各类基金会、支线基金和超级富豪。用虚假审计和伪造交易单等方式隐藏骗局真相,直到金融风暴爆发,前期投资者要求赎回资金,新投资者出现断档,骗局结束。身为注册会计师的理查德·弗里德曼(Richard Friedman)也成为麦道夫投资受害人,他对媒体说,假如他看一眼麦道夫的财务报表,他应该轻而易举地识破骗局,但对于这位纳斯达克前主席,他认为没有必要核查。麦道夫豪华的办公室、私人飞机等等都为骗局罩上谣言光环。投资者喜欢这些,他们更愿意成为追星族。
麦道夫之所以数十年来成功说服投资者有诸多原因,但他对投资者心理把握精准,堪称营销大师。他施予的小恩小惠,让众多投资者着迷。就像拉斯维加斯入口处最显眼地方的老虎机,常常发出清脆的掉币声音,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心里痒痒,都想碰碰运气,一次次的小额回报让你忘形,喜欢上那台机器,不愿离开,其结果可想而知。
麦道夫漂亮的增长曲线,让投资者欲罢不能,只是它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古往今来,投资者一次次陷入盲从的误区,吸取教训是如此之难。这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人们对互联网的狂热追捧,使得一家宠物网站的价值盖过瑞典整个国家,CDO的打包资产不需要专业知识都可识破,却很少有人提出质疑。麦道夫在法庭供词中坦白,同其他所有专业投资者一样,他的客户期望战胜市场。麦道夫成功之处就是满足投资者的这一美好愿望,人们宁愿沉浸在虚构的梦幻中,尽情享受着虚拟带来的愉悦与快感。
投资者最后一道防线是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监管当局,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纳斯达克前主席、各类业内协会的董事、慈善活动中泰斗级人物加上市场专家顾问等各类桂冠使麦道夫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华盛顿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还成为监管当局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市场顾问。就这样,一位性格内向的波士顿会计师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举报麦道夫骗局被SEC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了。无论何种理由,SEC都在麦道夫诈骗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谴责骗子终究无法杜绝骗局,人们也许更应反思,在市场、政府和传媒都高度复杂化的今天,如何使社会保持那一份清醒与常识。
(辛乔利,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高级经理,著有《次贷危机》、《大乱局》、《麦道夫骗局》)
庞氏骗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孙健 王东
说起金融骗局,不能不提百年前的“庞氏骗局”。其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使得类似的骗局都被冠以“庞氏骗局”的说法,可见非同一般。
庞氏骗局的当事人是20世纪初的意大利人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他于1903年移民到美国,期望在新大陆闯出一片天地。这期间为了发财,他曾经在加拿大因伪造罪而坐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也就是“钱生钱”。据说庞兹是在给银行家打工时偷窥到了老板的秘密,那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就此琢磨出了一个发财的好办法:通过高额回报来诱使人们投资一种物品。为了增加神秘性,他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20年2月,他在美国各大报纸上投放广告,承诺以购买国际邮政代金券的方式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他在纽约成立一家空壳公司,宣扬做国际邮政代金券的套头交易。为筹集资金,他别出心裁地向投资者们承诺在90天的时间里回报率达50%,但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
在人们看来,这种投资方式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在美国低价买进国际邮政代金券,拿到美元汇率高的国家就可以兑换成更多美元,如此套汇就可以大赚一笔。这个看似合理的盈利方案迷惑了相当多的一批人,再加上“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约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庞兹的骗局顺利开张了。
越来越多的人对庞兹深信不疑,庞氏神话就这样成为了现实:不到6个月时间里有超过4万人投资,总额达1500万美元。因为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所以,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宣扬查尔斯·庞兹是一位投资天才,甚至被一些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齐名的最伟大的意大利人,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
随着庞氏神话的逐步膨胀,他自己也花着投资者的钱住进了高级别墅,摇身变成了超级富翁: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但实际上他只是模仿多层次直销模式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先期进入的投资者。由于投资者所赚的钱不是公司通过业务所赚的钱,而是新加入的投资者的钱,这种模式依赖于不断增加的现金流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出逐渐增加。当新吸收的钱难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红利时,这个游戏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俗话说,树大招风,一夜暴富的庞兹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在庞兹的骗钱生意轰轰烈烈运转5个月后,《波士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巴隆经过精确计算,确认各国发行的国际邮政代金券数量有限,根本无法实现套汇获利的宏伟计划。投资者意识到一切可能只是个谎言,开始纷纷撤资。1920年8月13日,庞兹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以欺诈罪被判刑9年。他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骗术此后被称为“庞氏骗局”。
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它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其运作就是靠“本金补利息、后金养前金”的模式。
从上述庞氏骗局的整个过程来看,金融骗局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因为其构思多么精巧、设计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投资者犯了投资过程中的两大错误:贪婪和盲目崇拜。贪婪使人们失去理智,盲目崇拜则使人们忽视风险的控制,最终遭受到重大的损失。而细审麦道夫骗局的前前后后,众多受骗者不也是在麦道夫承诺的高回报和他“金融泰斗”的名头面前丧失了警惕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性之软弱,自古皆然。
(孙健,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东,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博士。均为《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图书合著者)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