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昨天,外地众多媒体报道了“北大酝酿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可推荐”的消息,不过记者获悉,这一政策早在数年前就已在上海试点启动,而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外地媒体对新政策可能引发徇私舞弊行为的担心,上海高中学校均表示,“校长推荐信”只是北大选拔人才的众多指标之一,不必过多担心。
2006、2007两年,北大、清华两校在本市的自主招生均是采用“笔试选拔+面试选拔”的方式;从2008年到今年,两校的自主招生程序大为简化,取消了笔试关,直接采取面试方式,也就是说,校长推荐信和个人成绩决定了考生有无资格进入面试环节。当然,这里的面试并非简单的问答,面试官往往也会让考生当场做一两道试题,清华大学的面试更是动辄持续两三个小时。每年,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北大的学生均有三四十名。
这一政策也是北大、清华两校对上海考生“青睐有加”所致,两校上海招生组老师多次在上海高中学校提及,相对一些地区通过“死读书”考入的学生,上海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后劲足、善思考,很受校方欢迎。因此,两校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提前在上海进行,随后再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
另外,近年来本市高校在自主招生环节当中,对于校长推荐信也颇为看重。如复旦、交大都有自主招生“直通车”环节,即请多所知名高中推荐10名左右的优秀考生,无须参加“1000分笔试”或“冬令营”,直接进入到面试环节。
一位本市重点中学校长告诉记者,“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复旦、交大,这种方式其实都是和国外高校录取人才方式接轨的体现。校长的推荐必须慎重决定,这维系着高中学校的声誉,因此"人情网"很难发挥作用。”记者 李征 (来源:新闻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