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乌鲁木齐七月十八日电 题:心理康复治疗 抚慰创伤心灵
记者 程勇
惊恐、害怕、焦虑、委屈、烦躁、悲伤、怀疑、难受、不安、失眠……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天了,这些心理情绪却像藤蔓一样纠缠着一些人们,并在其心里投下了一抹沉重的阴影。
心理专家说,“七·五”事件中,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亲历者、目击者、受伤者、救治伤员的医护人员、营救群众的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一线的新闻记者和普通市民等,都需要驱散心中的阴霾。
清晨,十八岁的杨洋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花园里,清爽的晨风迎面吹来,小鸟在枝头鸣叫,花儿在草丛中开放,看着此情此景,杨洋笑了。
但几天前的她可不是这样子,在“七·五”事件中她被暴徒用石块和钢管打伤,虽然住进医院得到了最好的治疗,但“七·五”事件那天可怕的情景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经常在梦中被人追打。
与杨洋同一病房的患者证实说,每天半夜,他们经常被杨洋在梦中喊“救命,不要打我!救命,不要打我!”的呼救声。
“我觉得特别委屈,我才来新疆打工一个多月,无缘无故被打,手机和钱都被暴徒抢走了。我不知道伤好后是否还留在这里。”
“你先安心在医院治疗,你看,你头部的伤口恢复得很快,再有一个月,等伤全好了,就可以去打工了,你这么年轻,很快会好起来的。来,我们做一下减压操……”这是医院心理专家与杨洋的对话。
这几天,杨洋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她领到了政府发放的慰问金。她在医院治伤没花一分钱,每天三顿饭都是免费的,饭菜味道还不错,她不想回老家了,伤好后会继续在乌鲁木齐打工挣钱。
“我感到很害怕,特别是到了晚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七月五日被暴力恐怖分子殴打的事情,感觉到房子里的每个阴影里都藏着暴力恐怖分子。”乌鲁木齐市市民宋琴芳在此次暴力事件中头部严重受伤,恐惧一直盘据在她的心中。
医院里的心理医生林玲来到了她的身边,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等方式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使她从最初的恐惧中摆脱出来。
“你现在住在医院里很安全,暴力事件早就过去了,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你一定要树立信心,我们都应该自信、乐观地活下去……”林玲握着宋琴芳的手说。
有位三十岁的男子受伤后,住进了急诊外科。他不看任何人,也不说一句话。他神志清醒却双眼紧闭躺在病床上,对亲人的问话也不回答。医护人员每天给他洗脸擦身的时候,都要轻轻地安慰他。几天过去了,这位男子的伤势不断好转。有天早晨,当医护人员给他擦脸时,他终于睁开眼睛说:“谢谢!”。这一声感谢,使医护人员揪紧的心放松下来。
记者走进一个病房,两名头上还缠着绷带的小学生,兴高采烈地交谈着。刚住进医院时,这两个孩子一声不吭,眼睛盯着天花板发呆,面对这种状况,心理干预小组紧急制定了儿童心理干预方案,对这两名小学生分别采用了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和药物治疗等办法进行心理干预。
渐渐地,两个小家伙和医护人员有说有笑了,还不时地缠着护士姐姐给他们讲故事,他俩开心的笑声感染着其他的伤员,有的伤员禁不住哼起了小曲。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