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四川彭州医改:给农民城市居民卫生待遇

2009年07月21日11:3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给农民城市居民卫生待遇

  彭州医改开创“彭州模式”

  一份档案,承载村民的健康“明细”;一个电话,15分钟后就会有医生上门服务;一个子宫颈糜烂手术病人住院6天,自费仅200元;多次上门服务,孤寡老人的身体硬朗了……这是记者近期在彭州市升平镇、濛阳镇等地农村看到的场景。

据了解,2007年以来,彭州市大胆地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在全省率先在各个乡镇建立起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让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卫生服务。

  彭州市的医疗卫生改革成功经验被称为“彭州模式”,先后吸引了广东湛江、重庆等地卫生部门考察学习。

  镜头1

  多次上门 孤寡老人身体硬朗了

  昨日上午,彭州市升平镇虽然下着小雨,但升平镇昌衡村的片区医生简波、杨柳还是在院长梁丽萍的带领下骑着摩托车朝昌衡村的方向驶去。

  “前几天已经与昌衡村的几个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约好今天要免费上门看病。”梁丽萍告诉记者,升平镇共有3.3万人,11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包村医生负责上门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免费上门看病。

  来到昌衡村1组的孤寡老人苟吉芳家,简波、杨柳为老人做了免费检查。“苟婆婆,你的血压有点高,要吃点降压药。过几天我们再来给你检查。”简波当场为老人开了药,并免费赠送给了老人,详细交代如何吃药和生活注意事项。

  “这已经是医生第7次上门为我看病了。”苟吉芳告诉记者,她今年78岁了,双目失明,生活十分困难,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自从医生定期上门看病后,她的身体越来越硬朗了。为苟吉芳检查结束后,一行人又立即奔赴下一位孤寡老人家中……

  镜头2

  一个电话 医生15分钟内赶到

  “许医生,我儿子这几天精神状态不怎么好,能不能请你来给他谈谈。”与此同时,升平镇医院心理卫生医生许忠林接到广圣村精神病患者王东(化名)母亲的求助电话。其母亲称,王东最近几天不但不按照医生要求服药,而且还经常在家中发脾气。

  “好,我15分钟内赶到。”许忠林挂断电话后,立即骑上摩托车直奔王东家。到王东家后,许忠林立即对其进行了单独心理辅导。半个小时后,王东表示接受许忠林的建议,按时吃药,积极配合治疗。

  随后,许忠林又回访了昌衡村13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王云(化名)。王云称,许忠林每周都到他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如今,他恢复得很好,还在附近找了个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彭州,所有乡镇的包村医生都以名片的形式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发放到其服务的村民手中,村民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遇到紧急事情,医生在15分钟内就会赶到村民家中。

  镜头3

  一个手术 住院6天自费200元

  今年6月30日,升平镇莲泉村7组的张小英因被确诊为子宫颈糜烂而住进了升平镇卫生院。医生随即给张小英进行了子宫颈糜烂手术,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医护下,张小英住院6天后痊愈,并于7月6日出院。

  “原以为要花1000多元医疗费,没想到算下来才400多元。”张小英告诉记者,结账时,她看见费用清单上的床位费、治疗费、辅助检查费、药费等所有费用总和440.78元,新农合作医疗报账236.59元,自费200元左右。

  记者在张小英的处方单上看见,医生开的药多是价格便宜、效果好的基本药品。记者在升平镇医院随机查询了多位住院病人的费用清单,发现其总费用多数在二三百元,药费均控制在总费用的40%以内,报销后,病人自己支付的费用(包括门槛费)多在100元左右。

  镜头4

  一份档案 承载村民的健康“明细”

  在濛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见其公共卫生科就有接种登记室、卫生监督室、慢病管理室、儿童管理室、心理保健室等。在健康档案室,几个红漆大木柜上分别贴着街村、凤霞村、伏龙村、双林村等标签。记者随手从“圆石村”中抽出村民崔显友的健康档案,看见档案中记载着关于崔显友的几十项健康调查内容,如何时被确诊为糖尿病、慢支炎,随访时间、生活能力等,“面面俱到”地记载着村民的身体健康“明细”。

  “有了健康档案,我们就会针对每个村民的健康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指导,并对特殊群体采取主动干预、上门看病等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镇7万多村民中有2.4万多人建立了健康档案,预计3年内为所有村民建立健康建档。”该中心主任李光勇说。

  镜头5

  一场喜宴 医生上门“把脉”菜单

  7月3日,九尺镇天宝村袁益泗家因儿子结婚要摆30桌宴请亲朋。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天宝村的医生胡宗琴立即赶到袁益泗家。首先对其厨师和帮厨的健康证进行了检查,在确认厨师和帮厨的健康资质后,胡宗琴医生又对厨师开出的菜单进行了严格“把脉”。在确认所有菜品都不会引起食物中毒后,医生才在菜单上签字。

  在农村,村民遇上红白喜事要摆上几桌到几十桌请客吃饭是很正常的事。而在彭州,为确保群宴食品卫生安全,杜绝集体中毒事件发生,村民请的厨子和帮厨人员必须经过健康体检与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双合格,合格厨师在各村交通要道等显著位置都有公示,厨师开出的菜单也要经过医生严格“把脉”。据悉,彭州市自实施农村群宴监管措施以来,未发生一起群体食物中毒事件。

  深化改革 将彭州卫生服务前置20年

  ——专访彭州市卫生局局长黄龙蓉

  “为推进城乡统筹,让农民也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现卫生事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彭州市在医改过程中探索出了‘彭州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彭州市卫生局还将在灾后重建、医疗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改革创新,让彭州市民享受到20年后才能享受的卫生服务。”对于彭州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彭州市卫生局局长黄龙蓉信心十足。

  记者:彭州卫生部门的灾后重建是怎样科学推进的?

  黄龙蓉:去年地震过后,彭州市卫生系统也遭受沉重打击,有30所医院和59个村站受损。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社会捐款的支持下,彭州市卫生系统获得灾后重建资金近5亿元。彭州市卫生局经过请专家科学规划,确定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89个。今年将有85个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明年10月底,全部竣工投放使用,保证能达到阳光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记者:彭州市卫生局是如何抓规范化管理的?

  黄龙蓉:一是优化规范化建设考评专家库;二是建立医院管理顾问组;三是建立规范化服务智囊团;四是改进了考评方式,考评专家开“处方”;五是完善监督、绩效考核制度及评分细则,将考核延伸到院外,让社会参与监督和测评。

  记者:彭州卫生部门在人才战略中有哪些经验?

  黄龙蓉:彭州卫生部门实施了“三大人才战略”。一是坚持招录基础人才;二是积极引进成熟人才;三是大力培养专业人员。同时,通过福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带来的先进医疗技术,彭州市先后开展了心导管介入治疗、无痛可视人流、腹腔镜、血液透析、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纤维支气管镜等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我市医疗技术空白,让群众不出市就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服务,同时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医疗纠纷同比下降了50%,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记者:能说说彭州卫生部门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吗?

  黄龙蓉:继续深化卫生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和规范彭州卫生的管理和运行,将从医疗服务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医院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院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彭州卫生档次,能够使彭州人民从环境优美雅致,设施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服务更加人性化,将彭州市卫生硬件和软件向前推进20年。

  提升农民卫生待遇

  彭州探索出医改“彭州模式”

  2006年底,彭州市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民的卫生待遇,大胆提出由政府出资补贴,在农村建立 “六位一体”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并首先在升平镇、九尺镇开展试点。政府按照服务人数,以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对镇医院给予补助。镇医院利用这笔经费,变以前的医生在医院等病人到包村入户上门服务,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进农村工作模式。

  2007年,在升平镇和九尺镇成功试点基础上,彭州市在全市21家镇公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六位一体”进农村社区卫生公共服务模式,让全市农民都能享受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和计生技术指导,对残疾人、精神病人、老年人、贫困人群等重点人群实施规范化康复指导与管理。

  据统计,2008年彭州市累计完成灾区重点人群甲肝、乙脑预防性接种2.8万人次,流感疫苗接种近20万人次,率先推行地膜灭螺技术,消杀灭面积28635.84万平方米,监督指导自备供水单位5728户次、餐饮业单位122444户次、学校9179户次,建立健康档案398360例,实施健康教育455826人次,开展心理卫生服务42029人次,对197名重性精神病人实施阳光救助,妇儿老年保健105476人次,慢性病管理27651人次,计划免疫130934人次,计生服务指导15730人次,康复训练5771人次。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较2007年同期下降近50%,无一起食源性群体事件。

  彭州市医疗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被称为“彭州模式”。2008年开始,广东湛江、重庆等全国各地医疗卫生部门先后走进彭州,考察学习医改中的“彭州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开创的“彭州模式”中的许多创新,与前不久国务院提出的“新医改”实施方案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彭州市率先在四川省推行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各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的考评制度、监督指导措施及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及其所取得的成效都受到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医患关系融洽

  乡镇医院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六位一体’改革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卫生待遇,也融洽了医患关系,农民有点小病都愿意找我们的包村医生看病;必须住院的也首选到镇医院来住院。”升平镇医院院长梁丽萍表示,医改前,升平镇医院门诊病人每年仅1.5万人次,住院病人每年八九千人次,医院全年收入仅30多万元。经常有分配来的医生到医院来看一眼就走了。而医改后,由于病人对镇医院的信任,纷纷到镇医院看病治疗,门诊病人迅速上升到3.2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达2.4万人次/年,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下降22%和18%。加上政府财政投入增加,医院严格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做到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医生的待遇也由以前的每月三四百元上升到每月一两千元。

  “医改后,虽然每天累点,甚至连周末也不能休息,但我的干劲却更足了。”医生简波告诉记者,他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彭州市一镇医院,当时由于未进行改革,农民一般是有病不看医生,病情严重的非得进医院时又不信任村镇医院而直接上市里的大医院,导致乡镇医院医生处于“休假”状态,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维持基本生活。而医改后,由于医生主动走出医院走进农民家中,农民们把他像亲人一样看待,有什么症状都主动找他,为医院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工资待遇翻了几番。

  杨文界 本报记者 刘富 刘晋川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