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图形 林潢 |
韩企的“深圳探戈”
在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和中国信贷狂飙的双重背景下,韩国技术加中国资金主打中国市场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北京报道
韩国人最先透露了风向的转变。
“韩国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在中国组装生产再出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7月21日,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林基哲副院长在“中韩(深圳)科技政策研讨及项目推介会”上回复本报追问时说“中国劳动力的优势正在弱化,有竞争力的外国企业都已经开始转向在中国生产,并在中国销售。
林基哲在1993年-2007年间一直是韩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也是韩国最近30年飞速从一个4000多万人口的农业小国跃进全球科技强国之列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者。
乐都汇在林基哲看来,曾经长时间占据外商视野的“中国劳动力优势”,似乎正在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国市场内需拉动而引发的所有预期和想象。
“打开中国市场,这是韩国目前的最大话题。但是打开中国市场,难度相当大,因为中国企业过去更乐意与日本、欧美企业合作”,林基哲不失时机提醒在场的珠三角各市官员说,“为什么不借机选择韩方呢?韩国对中国市场是非常关注的!”
延续了30年的外商投资中国浪潮,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关系变化。
韩中经济贸易促进协会深圳代表处首席代表金仁寿在采访中告诉本报:“以前韩国企业在中国找合作伙伴,重在自己带技术和资金,中国提供劳力,现在他们不希望再提供资金,而只提供技术+中国资金+中国的市场”。
新型关系:韩方技术+中国资金+中国市场
如果不是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韩国近年作为世界科技大国崛起的步伐会更为沉稳。
据韩国科技技术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龙洙介绍说,自2006年开始,在半导体、通讯、TFT-LCD、船舶、汽车等关键技术型产业上,韩国已经在全球占据了优势地位。其中,仅半导体、CDMA终端、TFT-LCD三类产品就已经分别达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5%、37%、36%,居世界首位。
这种优势地位的取得,建立在本国技术产品对海外市场的高度依存上。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韩国经济受到的压力正在加大,一方面,总体规模在缩减,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3%,为1630亿美元,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减少34%,为1440亿美元;另一方面贸易黑字(顺差)持续扩大,海外依存度加大,达到190亿美元。
黄龙洙说,尽管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排名持续在上升,但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国内市场萎缩,出口萎缩,企业收入萎缩。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样,韩国寄希望于中国的四万亿经济提振计划,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中国市场。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所幸中国政府今年仍能确保有8%的增长目标,这对全球经济是一种贡献。”黄龙洙说,韩国近邻的另一个技术输出大国——日本近期采取的强势货币政策,正在给韩中的技术和商业合作提供更为良好的契机:“日元升值,会使韩国的关键零部件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比如绿色能源项目”,林基哲说,1997年金融危机对韩国产业的触动是,往上游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造就了韩国在2000年后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的崛起,并成就了三星、LG、现代等代表性企业的快速全球化;而这一轮经济危机,韩国产业的转向,开始向绿色、环保和生物,“中国能源以火电为主,碳排放量超标很多,韩国以核电为主,没这方面压力,韩国可以向中国输出绿色能源技术,两国存在很好的互补”。
“输出技术”并不是韩国对中国设想的全部,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也开始变得充满想象力。
据金仁寿向记者透露,近期韩方有两个大型通讯项目,即将落地深圳,均采用“韩方技术+中国资金+中国市场”的新型合资模式。此两个项目“都在3000万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完全由中方出钱”。金仁寿说,这将代表未来韩中合作的典型模式,即韩国人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中国的资金和市场完成商品业化的成功。
“中国内需拉动力”的守望者
实际的情况,或许远远没有设想的那么简单。
金钟文,韩国恩泰尔(Entel)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这个前后在中国工作了五年时间的韩国人,从去年底金融海啸肆虐开始,深刻感到了韩国中小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艰难。
“韩国企业,除了三星、LG这些大公司,其实小企业很难在中国打开局面”,金钟文说,去年底至今,他所接触的在东莞、青岛、上海等设有分支机构的韩国中小企业“30%-40%都撤回韩国去了。”
金钟文认为,一方面,韩国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需要克服的本土化问题,远远大于LG、三星等大公司;另一方面,也很难去准确预见中国内需市场在未来的实际拉动力。
更重要的是,金钟文认为,中国本土力量的兴起,也与韩国在华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他举例说,以恩泰尔的安防产品为例,这是中国近年新兴的产业,“竞争非常激烈”,他认为,在争夺本土客户上,韩国企业并不见得有太大优势。他说:“去年我们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销售下降了30%—40%,在中国的销售也下降了40%。”
“我们今年做了一些产品创新,希望中国市场今年能增长20%”,金钟文调侃说。现在的痛苦坚持,是对中国内需有不死之心。他说:“我想看得更长远些”。
中小企业,是韩国在高科技产业上近年扶持的一个重点。根据韩国产业技术振兴协会负责人李正植介绍,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科技产业的拉动基本是以大型企业为主,90年代中期之后,中小企业对创新投入的热情开始加大。以2009年数据为例,韩国企业设立的经认定的创新型研究所有17234个,其中,中小企业就达到了16190个,占94%。
如此众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如何顺利渡过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在世界最具想象力的新兴市场——中国找到拓展的机会,都成为韩国近期最为热切关注的话题。
根据中韩双方海关公开数据,韩国近年对华贸易的依存度已经开始越来越高,2008年中韩进出口总额达到1683.2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9.6%。中国市场的变化,对韩国已是牵一发动全身。但是势头似乎有些不妙,今年2月17日,韩国产业银行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中进出口动向及展望》称,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韩贸易额将大幅下降,特别是韩对华出口今年可能下降30%。韩国产业银行分析认为,如果今年中国进口减少9%,中国从韩进口将减少15%左右;如果中国进口减少25%,中国从韩进口则减少30%。
金仁寿指出,在中国,大多数韩方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为韩国出口大都集中在光机电、汽车等行业,这些行业,是新兴的中国本土企业,以及中国台湾、日本企业最为集中的领域,竞争也最为激烈。
微妙的竞与合
深圳市政府科技主管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输出型国家,金融危机对韩国充满了考验:一方面,韩国腹地过小,内需市场有限,开拓海外市场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创新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区域之间,存在实际的竞争和角力关系。
如何在市场与本国技术保护之间获得一个平衡?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契合点?这将充分考察韩国人的智慧。
该人士举广东引入LCD产业为例:广东自2006年开始就寄望于引进7代以上的液晶屏前端工序在广东投产。此后,一直与韩国三星、LG-飞利浦,以及日本夏普等液晶面板厂商进行过支持引进的谈判。
“但是至今也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够真正落地”,该官员感叹说。中国在LCD这样的大型高技术项目上,对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企业存在依赖。“合作应该很容易达成共赢,中国的内需市场也很大,珠三角家电等信息产业的配套链也很发达”,他认为:“韩国企业选择把他们先进的LCD和LED产业落在广东,应该是明智选择”。
“一切都要考虑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林基哲在回答记者对此的追问时说,他认为,对于像LED这样的大型技术输出,韩方的出发点是基于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没有问题”,深圳市政府方面人士认为,自从去年奥运之后,大型城市对LED的需求“正在逐步升温”,他认为,韩中谈判艰难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融资可能也是一个问题”,一位韩国产业界人士称,中韩1992年建交至今,韩国大型项目的引进大都以韩中合资、独资的方式进入,去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银根收紧,韩方资本投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故对像LCD、LED这样动辄上百亿的项目,韩国人变得越来越吝啬。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人会更有掏钱的愿望”,该人士说。寄望于中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中国企业、政府“慷慨”——这是近来外商投资中国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