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职业报料人”悄然出现 在媒体战中“贩军火”

2009年07月27日02:3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青年时报

  报料圈的“潜规则”

  随着媒体对报料人的倚重,“职业报料人”这一隐匿在社会角色下的群体渐渐有了规模,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李伟告诉记者,杭州报料圈里有名气的有二三十人,长期报料、把报料作为副业的超过百人。他还透露,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伯也在这两年活跃起来,还有很多学生通过报料赚零花钱。

  “有几个人斗得可厉害了!”说这话的时候,陈杰睁大眼睛格外严肃。圈子越来越大,也渐渐产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潜规则”。

  说起竞争,陈一波毫不避讳:“一些同行经常搞些恶作剧。比如雇别人深更半夜打电话给我,不说话就把电话挂掉了。这些我都知道是谁干的。现在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报料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医院的担架工也开始向媒体报料。”

  2007年,“杭州职业报料人暗战西湖第一朵荷花”的消息传开来。两位职业报料人为了争夺西湖第一朵荷花的“料”,花钱买通西湖边的十多位保安提供线索,一位出价60元,另一位加倍出价120元。

  “现在有点恶性循环。”作为“圈内人”,李伟和陈杰并不赞同报料行为的“商业性操作”。谁能出价“买”到更多线人,谁就能报出更多“猛料”。这似乎又成为体制外的另一个“体制”。

  能不能报出“猛料”有时不仅仅取决于人多,还得学会自己判断新闻价值。

  7月3日临近中午,驻扎在市二医院的陈一波准备去附近一家饭店吃快餐。刚收拾好东西,一位满头是汗的中年男子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女儿冲进了急诊室,小姑娘鼻子嘴巴都是血,昏迷不醒。“快去挂个号吧,这里有我们。”医务人员冲男子喊道。

  “挂号在那边挂,小姑娘怎么了?”陈一波朝步出急诊室的男子关切地问。

  “在阳台玩,不小心从2楼摔下来了。”

  “哦,2楼摔下来没什么新闻价值,要是5楼摔下来还值得报下料。”陈一波轻声说。

  正是长久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们有了一套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报料是有技巧的。”张忠鹏告诉记者,报料前要了解清楚“五要素”。如果是一个交通事故,记者赶到现场之前伤者肯定被救护车送走了,报料人就需要先于记者了解到更详细的情况。比如,报料人会告诉急救人员自己是伤者的老乡,要去医院看伤者。这样便能知道伤者被送到哪个医院。张忠鹏说,这是他屡试不爽的方法。

  范志庄则举了半个月前私人租赁自行车“摔”断游客腿的例子,“如果是自家的自行车或电动车,摔跤出事就没什么新闻价值。租赁的自行车一出安全事故,绝对报一个准一个。”

  报料圈如今也不再局限于突发性新闻的报料,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甚至开始新闻策划。“夏天是茶庄的淡季,这个季节对茶农的经济影响很大。”这是陈杰最近在思考的“料”。

  这个圈子随着媒体的发展而发展。从直接写稿给媒体,到电话报料,到QQ报料,再到自备数码相机、DV机充当临时记者。除了传统媒体,他们也开始向网络媒体报料。“但是网络媒体不太看重报料的东西。”张忠鹏说。

  为了竞争,职业报料人开始“圈地、铺网、布线人”。

  “报料人也和记者一样分口子。”陈杰告诉《评论周刊》记者,“我是跑园文片的,陈一波以交通、医疗线为主,半山那一片是刘刚跑的……分得清清楚楚。”

  而张忠鹏并不认同这个“约定俗成”,“我哪儿都跑,各个路口的协警也是我的线人。”

  现在,陈一波手里有20多个线人,保安、小贩、后勤,各行各业都有,分布在小区、医院、工地等地。如果是线人提供的线索,冯先生也要支付给线人一定的报酬,一个报料20-50元不等。“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做线人,一是怕麻烦,二是怕别人知道。”陈一波最辉煌的“战绩”是2006年5月,总共收到了9000元的报料费,其中“打点”线人花了1000余元。

  李伟在某单位工作,领导对他热衷报料的行为非常头疼,认为他越俎代庖,干了宣传部门的活。“但是干宣传的人都在办公室坐着,哪会天天给媒体打电话报料呢?所以很多有趣的‘新闻’就流失了。”李伟告诉记者,六十岁的牡丹亭翻新、大热天龙井茶叶被晒焦了,这些都是市民关心的却不是宣传部门在意的“新闻”。

  同时,报料也要“跟着形势走”,陈杰笑着说,“今年西湖申遗,关于西湖的新闻我们就报喜不报忧了。”

  当报料成为“职业”

  “热心市民”是报料人在新闻稿中的“常用身份”,当“热心市民”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报料”是否多了点人为“作料”?

  “哪个媒体给的钱多,我们就往哪个媒体报料。”报料多年的李伟直言不讳。职业报料人经常互通消息,对媒体“报料费”的走势了如指掌。报料费成了他们的一大“外快”。

  “报料是我的第二职业,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加上本职工作,平均一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日子也算过得不错。”陈一波认认真真算起了账。

  而张忠鹏则告诉记者,他做送货员的工资马上就要涨到3000元了,“非常稳定,没有必要再拼命去赚报料费。”按他现在的报料量,每月能拿一两千元的报料费。

   “听说一个月能拿到两万五报料费!”李伟向记者透露了一位杭州报料圈“牛人”的“身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李灵革告诉记者,2003年《新京报》开办之初,就曾开出过万元大奖悬赏新闻。

   然而,报料的“硬伤”也显而易见。记者查阅了杭州某都市报热线部的报料录用表,一个月近千条的报料中,最后被采用的只有86条。

  “这是‘原始外包业务’带来的问题。”该报热线部主任把职业报料人的出现形容为“承包新闻线索业务”,他认为,“来料加工”是媒体的必然发展方向,公众需要从媒体得到足够的信息,而职业报料人的出现扩大了媒体的新闻源。但是大部分报料人缺乏判断新闻价值的素质,因此大多数报料并不值得被“关注”。

  同时,重复报料也加剧了新闻的同质化。李灵革分析道,线人重复报料,导致同城媒体内容非常相近。

   “媒体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公众为自己提供线索,确实会带来一些独家新闻,但报料人所能提供的新闻线索中,天灾人祸、治安事件、交通事故、奇闻逸事等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新闻相对琐碎、形式相同、内容相似。”李灵革说。

  而在社会新闻记者小王看来,“假料”才是让人最头疼的问题。小王一说到某位报料大户就“牙痒痒”:“他报了好多假料,我扑了好几次空。”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吴飞教授认为,一方面,报料人使新闻报道触及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及时性也大为加强,信息因报料人而更贴近社会大众;另一方面,毕竟大多线人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培训,他们中真正掌握新闻专业精神的人并不多。因此,在报道的客观、真实、平衡、精确、公正等方面都难有保障。

   对于如何降低“报料”带来的负面效应,李灵革认为应该正面引导,而不是堵防。“针对有些散乱的报料人,媒体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源管理制度,规范与加强对线人的管理。比如,建立固定线人档案资料库,累积其业绩,表现好的统一发给联络员证,报假料屡次不改的可清除出线人队伍。”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已有电视媒体开始尝试给职业报料人颁发“联络员证”,以将他们纳入“编外”管理,提供工作便利和“身份”确权。

  吴飞教授则更希望从根本上转变局面。“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将新闻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的教育。高校、专业性的媒体机构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这些线人,尤其是媒体,不应该仅仅是使用他们。”

  也有些人担心,一些以报料费为目的的“职业报料人”,是不是在打“有偿新闻”的擦边球?

  “职业报料人和有偿新闻之间没太大的关系。”李灵革认为,有偿新闻是针对新闻工作者而言,采用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而职业报料人的新闻大多集中在天灾人祸、治安事件、交通事故、奇闻逸事等方面,这类的新闻很难和有偿新闻挂上钩。即使是一些重大事件,也大多出于报料人的社会责任感,且由于不是正式的记者,难以和当事人达成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如果这些报料人所获之利不是媒体,而是他所报道的信息当事人,那就是有偿新闻了。”吴飞表示,此时新闻工作者则处于被利用的关系。

  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职业报料人对传统媒体变革方向的“探路”。体制内“裁员”,体制外“扩编”,如今已成为杂志等传统媒介的改革路径。

  高温酷暑,职业报料人依然每日忙碌在街头巷尾,他们必须“跑赢记者”,因为这是生存的“根本”。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所涉报料人均为化名。)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黄珊)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