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府欠医保费290亿
被强制拍卖火车站广场、警局、小学操场抵债?
剑啸
台北市府负债累累,到目前为止,积欠“中央健保局”健康保险费(类似于大陆的医保)290亿(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强制性的社保方式),前日,“健保局”向“法务部台北行政执行处”申请,查封市府31笔土地,要强制拍卖还钱,其中包括台北火车站广场和警察分局,还有南港小学的操场、“国防部军备局”的台北市替代役男中心,通通都在列。
火车站广场被拍卖
民众坐火车岂非要绕路?
台北市府积欠健康保险费290亿元,虽然去年提出8年还款计划,但到现在却只缴纳23亿9千多万,不符比例;市府被查封的31笔土地,“法务部台北行政执行处”前日派员进行调查,准备要强制拍卖,其中包括台北火车站前的广场,还有现在正在使用中的中正一警察分局。
“健保局”要查封的这些地都是黄金地段,台北火车站的站前广场,目前是最大的公交车转运站,1220平方米,市值7亿3千多万,被拍卖的地虽然只有中间一部份,不过近800平方米,市价也要4亿5千万新台币。台北火车站前的广场如果被拍卖,民众坐火车岂不是要绕路?执行官在台北火车站前拚命比划,讨论的是台北市府欠了一屁股债,到底要怎么还?如果拍卖掉火车站前的广场,当然可以帮台北市府还不少钱,但市民权益该怎么办?
昨日,“法务部”行政执行官又来到“国防部军备局”台北市替代役男中心,这一整片园区市价至少8亿5千万元,现在也面临拍卖的命运。
警局、小学操场抵债
警察大人们都得搬家?
而盖得相当气派的中正警察一分局身价也有3亿3千万。要是中正一分局被拍卖,警察大人们就得搬家?
“法务部”说,目前这只是第一波查封,因为31笔土地总价120亿,剩下170亿债务,“健保局”不排除还要申请查封其他土地。
“法务部”打算拍卖台北市被查封的31笔土地,让台北市府很头痛。市府真的这么走投无路了吗?
台北市财政局长邱大展气愤地说:“南港小学的操场如果被拍卖,那南港小学生就没有操场活动啦,中正一分局怎么拍卖我都不知道,如果说要用这种互相伤害的方式来处理,那是不是显示我们这个‘政府’太无能了,等于类似交换人质那种方式啦。”
邱大展表示,市府比较不需要的土地,我们找出20多笔。将拿这个土地来跟“健保局”换,台北市府派出财政局长出面说明,市长郝龙斌在一旁则很低调,毕竟欠的290亿健康保险费终究得偿还,现阶段还要跟“中央”协商,低调点总是比较好办事。
对于健康保险费争议,台北市府认为,不设籍台北市的健保费不应该市府来付,希望“中央”尽快解决争议。现在就等市府和“健保局”重新协商,要是还不出钱,市府用地还是逃不过被拍卖的命运。
资料
台湾的全民健保
台湾的全民健保采取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方式,以“全民参保、强制性投保”为原则,是一种缴费互助、社会统筹、平等就医的医疗安全保障制度。其特性是根据保险的大数法则,分担少数患者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将居民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即个人所得的横向转移,高收入者一部分收入向低收入者转移,健康者的一部分收入向多病者转移。
深度
全民健保有利有弊
自1995年3月台湾实施全民健保以来,96%以上的台湾民众已经参加全民健保,如此高的纳保率实现社会共济,解决居民生病时无钱就医,甚至陷入因病至贫的困境,然而台湾的健保制度也有弊端。
医师“做算术”
自健保实施以来,许多台湾人都在调侃,以前人们指责医师看病人只看到“病”,而非“人”;但现在,看到的既不是“人”,也不是“病”,而是病人背后极为复杂的“健保医疗费用支付标准”。连前台湾“卫生署”副署长杨志良也明白地说:“医师在‘救人’之外,自己也是‘人’,是一种经济动物!”
或许这样的说法对仁心仁术的医师并不公平,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医师必须开始“做算术”的医疗文化。
说起“做算术”的医疗文化,最为台湾医界所诟病的,就是健保“论量计酬”的支付标准———门诊看得越多,才能赚得越多。前长庚大学校长张昭雄就表示:“‘门诊’是目前健保最大的浪费!”他指出,在一般先进地区,每人每年的平均看病次数是5次,最多的也不过8次;但台湾民众的年平均看诊次数,却高达15次以上。先进地区花在门诊和住院的整体医疗费用比,是4∶6;在台湾却相反,门诊占去了整体医疗支出的六成多,住院方面的支出还不及四成。
“检查”牟得暴利
医疗文化“做算术”的情况,除了门诊之外,还表现在“检查”的泛滥上。据了解,某医学中心对感冒求诊的病人,都要求抽血,甚至还要做一连串的检查。台北市一家著名的中型私人医院,曾经为了赚取一个1200元的诊察费,几乎将所有门诊病人都抓去做骨质密度测量,一个月就做了2000多件,牟得暴利。
检查的主要成本在于机器。医院甚至找来厂商合作,厂商免费提供或租借检查仪器,医院在领得健保给付后,和厂商依协议分账。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复健诊所中,由仪器商提供仪器,与诊所医生拆账。如此一来,医院诊所连设备所需的资金都不必花费了,做一个赚一个。
评论
健保年年亏损如何改
台湾的全民健保,名称叫“保险”,其实更像一种“税”。如果是纯粹的“保险”概念,大家支付保费到“大水库”,待需要时再从大水库中取用。不过,民众缴交健保费的基准,不是由精算可能取用的比例得出,而是按薪资高低分级缴纳,具有“高所得者多摊一点费用”的社会福利用意。所以本来就常有人抱怨,健保非“保”,而是“税”。
健保年年亏损,每次提出所谓改革方案,其实都是在想办法补漏洞。不过,公家单位做事,偏好走便捷、短期见效的路径,所以多半就是提高保费、提高自付额这类方便“开源”的办法。至于专家一再建议的“节流”之道,包括检讨药价黑洞、检讨制度性的给付浪费情形、鼓励“预防胜于治疗”以降低某些可能避免的高额给付等等,因事涉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结果总又回到加收钱的“便道”。年复一年,健保“加钱”有过之,真正的“改革”犹不及。——台湾《联合报》
本版综合剑啸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