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湖北省博大批文物年久失修 修复人才青黄难接

2009年07月29日08:2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李丹 通讯员李丽莎)在襄樊魏晋墓葬出土的我国现存最大青铜马,日前在我省修复成功。这尊青铜马高仅1.62米、长不过1.63米,却耗时半年才得以恢复风采,修复工作的艰巨可见一斑。

记者近日从省博物馆了解到,文物修复人才稀缺是修复工作一大“瓶颈”,我省目前有大量精美文物因此难展雄风。

  大批文物年久失修

  在省博物馆地下室里,记者看到一些用脱水药水浸泡的漆器。该馆文保中心主任周松峦介绍,漆器修复有泡水、矫正、脱水、修补等多项工序,比如脱水环节就需更换五到六次药水,耗时两年,投入不小的人力、物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博物馆有20余万件藏品,但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仅17人,很多文物只能存放仓库,“排队”等待修复。该馆文保中心副研究员李玲说,像早期苏家陇铜器中有些一级文物,出现了害锈、腐蚀等情况,但一直腾不出手进一步修复,“现在只能进行抢救性保护,要展什么,就修什么。”周松峦也说:“观众看到的文物都是经过修复的,但陈列的只是一二三级品,更多藏品放在博物馆仓库,老百姓难睹其真面目。”

  专业人才青黄难接

  省博物馆面临的人才窘境并非孤例。据2005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全国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00余人,拥有15位以上修复人员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

  而且,全国顶尖的文物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5-60岁年龄段,45岁以下的不到1/6。“这份活儿细,耗时长,工资收入却不成正比,‘师带徒’教出来的学生一般没有专业文凭,评职称也成问题。有的年轻人学了一段时间,最终放弃。”周松峦介绍,馆里有位荣宝斋传人,现已五十多岁,临近退休却没有传人。

  与之相应的是这个行业对人才的渴望。李玲说,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很抢手,当初馆里瞄准了西北大学2个该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晚去一步,只要到了1个。

  期待文物修复专门学校

  采访中,很多专家表达了尽快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使失修文物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希望,只有这样,这些文物才能置于陈列柜中,为历史代言,为学术指引方向。

  据悉,目前文保专业人员多来自化学、生物、地质等相关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式,则是国内专业性短期培训班或者与国外合作开班,尽快设立专门的文物修复技术学院,学术与实践并行,已成为许多专业人士呼吁的方向。但即便如此,文物修复专家任务繁重,难以静下心来教书;专业毕业生需要四五年的实践才能独立修复文物,因此,人才缺口恐怕依然“远水不解近渴”。

  但周松峦也表示,省博曾与大专院校立项合作,对遗址保护、青铜器修复、瓷器修复等项目进行科研,成果丰硕。

(责任编辑:李蕴贤)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