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7月29日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为3060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
前不久央行进行的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将两组数字进行简单对比,我们不难触摸到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而毋庸置疑的是,那些富有喜感的数据,无从替代公众工作和生活在金融危机下的所见所闻;现实情况的迥异,也只能让公众从这些数据中,悲哀地读出一声叹息。
我们见过太多数据打架的统计,这一次,我们姑且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真实可信。但反观现实,我们还是难掩愤懑。比如,针对公众的质疑与抱怨,国家统计局解释称:现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等。
如果我们的记忆力不算太坏,这样的解释,和去年、前年甚至更久以前的解释,如出一辙。在笔者看来,面对公众一直以来对细化平均工资统计的吁求,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显然缺乏积极响应并付诸行动的耐心。因为分行业而不分地区、不具体到行业内部工资差异的统计,只能让公众收入的地区差异、行业内差异,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被悄无声息地掩盖。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被平均数遮蔽的平均工资统计,何时才能严谨科学地做到细化分类?何时才能不再制造虚幻的喜感,真实反映出不同地区、行业、部门间的收入差异?
因为说到底,细化平均工资统计,实在是个不难操作的技术问题。现在,能支撑被平均数遮蔽的平均工资统计继续存在的理由,无外乎有两点:其一,虽然在此方面民意鼎沸,但相关部门还是愿意让这种显得粗糙而不负责任的统计,制造虚幻的喜感。其二,因为细化统计后,很可能涉及薪酬以及分配制度的调整,既得利益群体必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阻挠平均工资统计的细化改革。
但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当前各种固有社会矛盾与问题,不会因为富有喜感的、被平均数遮蔽的统计而得到解决。同时,与公众利益、整体经济运行稳定状况相比,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不应被长时间特殊照顾。因为,细化平均工资统计还涉及各种宏微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如何向公众倾斜、倾斜多少等问题。如果长期不愿以此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在政策、决策调整方面付诸行动,显然并不明智。(作者李记) (来源:西安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