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祠被拆,取代的将是“新的” |
| |
拆下来的古梁堆在一起 |
梅县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座明朝古祠,不到一个月被村民拆得只剩下门楼
黄蔚山、曾娜
上月中旬,梅县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位于梅县松源镇的明朝古祠,当地居民正自发筹集资金进行“抢救性修缮”。然而,上月底羊城晚报记者闻讯来到现场采访时,却发现村民所说的“抢救性修缮”竟是全部拆除、“仿旧建新”。
古祠五百多岁 十八柱被蛀空
记者从相关文献图片了解到,这座深藏闽粤边界、地处梅县松源镇彩山村的郑氏古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占地约3000平方米,祠前有大池塘,祠前后共三进,依次渐高,每进落差约0.8米,中间为天井,后殿外有半圆形砌石土堆拱卫。周围山墙最高处高达11米,整座古祠两边有回廊相连,环环相扣。18根巨大的木柱撑起祠堂内巨大的空间,祠内的木雕牌匾历经500多年仍然精致完好。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祠内18根巨大的木柱被白蚁腐蚀蛀空,出现严重倾斜,上月上旬,梅县文物普查队到此勘察时,古祠的“修缮”工程已经展开,祠顶瓦片卸了大半,祠内建筑仍维持原样。文物普查队称,郑氏古祠的保存程度是梅县现存明清古祠中较完整的,现在抢修还来得及。
村民就怕塌祠 抢修变成重建
但当记者来到现场采访时,才发现本应修缮复原的郑氏古祠除了一个门楼框架尚存外,其余三进共1000平方米已被夷为平地,雕梁画栋荡然无存。
记者询问村民:为何古祠修缮变重建?住在古祠旁的小郑说:“村民们自发捐了45万元修祖祠,都希望祠堂修得漂亮牢固些,修缮肯定没有新建的好啦。”
记者采访了彩山村郑书记,郑无奈地说:“当初完全没考虑到文物保护这一方面,一来古祠里的大柱基本都坏了,即使修了说不定随时还会塌下来;二来农村人都只考虑安全性,重建是所有人都赞同的。”负责古祠监工的郑伯也说:“每次在宗祠祭祖时都担心不安全,连放鞭炮也要小心,怕震动太大祠堂会塌下来,我们都认为重建好。”记者问道,难道当初专家勘察时没有提出过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建议吗?郑说“有是有,不过村民们不赞同”。记者了解到,村民所理解的“保持原貌”,就是按照原来的格局布置,该用木头的地方还用木头,仿照旧的宗祠重建新祠。
古祠彻底毁了 迁徙物证消弭
记者采访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时,朱迪光一听郑氏宗祠不是修缮而是全部拆除重建,一声惊呼:“这一拆,古祠就彻底完了!”
朱迪光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勘察时还告知村干部要修旧如旧,尽量维持原貌,没想到才半个多月,好好一座500年古祠就这样毁了,许多关于客家人迁徙历史的物证就这样消弭了。
本报记者 黄蔚山 实习生 曾娜 摄影报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