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石家庄的文化从凋敝凄凉的状态走进了各艺术门类百花竞艳的王国,曾被人们称为“土里土气”的石家庄,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石家庄。
1947年-1967年:
芙蓉初出水 菡萏露中花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全市541名处于饥饿状态的戏曲、曲艺艺人进行了救济,并迅速开放了影剧院、体育场、民众教育馆(市群艺馆前身)。
1948年11月,石家庄解放一周年之际,市政府成立了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市文化艺术工作,成为石家庄文化建设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建立了石家庄市文教局,不久成立了市文化局。
这是石家庄在解放的最初两年内走出的三大步,搭建起了石市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也开启了石市文化蓬勃繁荣发展之路。
献身文艺建设60载、如今90岁高龄的齐秀林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曲艺团、河北梆子剧团、丝弦剧团、老调剧团,还有京剧团和秧歌队定期组织演出。”
不仅仅是话剧,群众文艺和戏剧演出同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周总理五看丝弦戏,并为丝弦剧团题词留念;1957年,井陉县南正村的“拉花艺术团”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汇演”。群众文化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健康地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1990年代初:
映日荷花别样红
“文革”结束后,全市文化在“拨乱反正”中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0年的十余年间,文化领域中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文化园地再次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
1980年代初期,市丝弦剧团、市评剧团、市青年评剧团先后进京演出,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市青年评剧团刘秀荣、市河北梆子剧团雷保春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瘸腿书记上山》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和第三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青春的花蕾》在全国学校剧评选中获三等奖。
与此同时,群众文化、电影发行放映、图书发行、图书借阅等也蓬勃发展。在国庆30周年之际,井陉拉花“咱去西柏坡看亲人”赴京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荣获二等奖;1990年亚运会期间,正定常山战鼓队两次进京参加庆典,声震京华。
到1990年代,各驻石艺术院团共计16个,艺术学校4所,艺术研究所2家,画院2家,电影制片厂1家,工人文化宫、铁路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各一座,营业性舞厅33家,影剧院(场)27座,开放俱乐部、礼堂20余座,城乡文化馆(站)149个,各类图书馆70个……
进入新世纪:满目荷花千万顷
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文化局领导班子以改革统揽全局,积极稳妥地推进艺术院团改革,使全市文化工作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1997年,市评剧院一团袁淑梅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999年,市评剧院一团的《淀上人家》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此后,市评剧院一团的《西柏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剧电视剧《西柏坡》荣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市青年评剧团的《胡风汉月》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大奖,特别是获得国家“文华大奖”,实现了石市“文华奖”零的突破,填补了河北省此项大奖的空白。
艺术人才辈出,获全国和省级各项奖励数百项。2001年,市京剧团赵玉华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市丝弦剧团张宝英获全国戏曲红梅大奖。2002年,市青年评剧团刘秀荣第二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二度梅”获得者之一。同时,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刘莉莎也获得“梅花奖”;石家庄成为同一届次两人获“梅花奖”的第一个城市。2003年、 2004年,徐金仙、赵立华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至此石市已有全国“梅花”6枝7朵,居全省之首。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市群众文化业务辐射20多个县级文化馆,23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300多个社区和村(居委会)文体活动场所,服务人口924万,群众文化工作更上一层楼。近年来,石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多年努力,石市现已拥有世界之最14项,中国之最2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各类馆藏文物2万余件,是全省文物大市之一。
60年前的阳光雨露,唤醒了石家庄的“文艺之花”;60年的跨越,让石家庄的“文艺之花”灿烂绽放,书写、传唱着石家庄一个又一个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