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顺庆区紧握“民济民生”这根“红线”,“五措并举”着力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推进顺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添写了一道和谐的“音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硬环境” 强化群众医疗服务“网点”建设。
增加区本级财政投入200余万,争取项目资金2410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购置设备,推进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小学闲置校舍和农舍,实施改扩建和装饰装修,整合现有资源,推进村(社区)卫生室(站)建设;建设扩增农村社区卫生站,完善农民社区求助“服务网”,确保农民能及时就医。目前,建成60个村卫生室、42个农村社区卫生站。
加快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充分利用顺庆中医药历史悠久、农民群众喜爱、普及率广和其“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以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为契机,发展农村医院中医药建设,大力推动中医工作,规范建设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或中医诊室,并对中医工作人员全区性调整,基本保证了每个村卫生站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实施国债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标准,注重美观实用”的标准,根据辖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疾病谱和交通状况等实际因素,将项目实施与资源整合优化相结合,把现有卫生院房屋一并整体规划,以改扩建为主,彻底改善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目前,13个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部竣工,预计到年底,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覆盖,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实施医疗人才战略——助推医疗“上水平” 多渠道引人才,解决农村卫生缺医问题。从高校、区外医院等地方,通过公开考聘、考调等方式,多渠道引进院长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卫生院,解决农村卫生缺医问题。目前,已公开考核选聘20名院长、21名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补充到基层卫生院。
建基地育人才,提高乡村医生整体水平。按照“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建立以市三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医院为中心的培训基地,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培训,并加强培训考核,切实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基地培训了900余名乡村医生。
健全机制管人才,提高医生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整合城乡卫生人才资源,实行城乡互动,卫生支农,从城市医院选派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健全科学考评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工作格局,调动农村卫生人才的积极性。现已健全了职业资格准入等十项机制,促进了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重视卫生防疫监管——切断疾病“传播源” 普及卫生常识,提高“防病”意识。在农村中大力开展卫生知识、防病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实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大力推广行为干预措施,使农民养成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使用蚊帐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针对行业职工特点及岗位特点,进行慢性病、职业病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对农民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加强传染病管理,严禁传染病“肆虐”。严格按照早发现、早入库、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全力监控农村各类传染病。截止目前,全区农村共发现乙、丙类传染病16种1309例,报告发病率205.81/10万,传染病死亡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0种1021例,报告发病率160.53/10万;丙类传染病6种288例。全年辖区内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各类传染病均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了报告、处理和管理。
加强农村免疫工作,提高儿童免疫力。进行了0-7岁儿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及国家新增扩大免疫接种率调查,全区0-7岁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建证率和接种率明显提高,相关资料建立已较完善。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已全部达标。农村儿童重大疾病接种率达100%。
完善新农合制度——撒下健康“防护网” 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参合”氛围。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粘贴长久性标语100余幅、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与工作内容,提高他们对“参合”的“知晓”度;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按时真实、全面地公示接诊患者的住院补偿情况,让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到新农活对他们带来的实惠,提高“参合”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参保的积极性。
建立完善制度,确保农合工作规范运作。严格按照新农合基金筹措规章制度,协调财政、新农合管理中心等部门积极开展基金征缴工作、申报配套资金,完善各项手续,确保个人参合缴费及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资料齐全;加强对农合办事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完善报账公示制度和监督举报制度,注重对病人住院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同时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农合基金的安全高效运转。目前,共筹措到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查处1起冒名骗保的事件,追回基金2637.90元。
调整住院补偿标准,提升参合农民受益水平。通过分析测算并结合基金使用和结余情况及时将补偿比例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乡(镇)卫生院、区(县)级医院、区以外及三级医院达到80%、60%、35%;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平产补助标准由原来的150元提高到300元;将市中医院的部分诊疗项目纳入了补偿范围,并将起付标准调整至200元;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并将部分中医药诊疗项目纳入补偿范围。目前,全区已参合22.8万余人,参合率81.6%,共结报门诊、住院人次41084人,补偿农民医药费1155万余元,综合补偿率达到43%。
强化医疗救助体系——筑起医疗“救急墙” 开展“五进六免费”活动,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在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五进社区”(即:健康教育进社区、免疫规划进社区、慢病管理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康复理疗进社区)和“六免费”活动(即: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免费接种国家I类疫苗、免费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免费为7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基本体检、免费开展孕产妇访视、免费进行0-36个月儿童保健),辖区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发生的费用,符合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统筹基金按40%报销,年度每人最高报销标准不超过100元。目前,举办健康讲座23次、免费体检500多人次。
组建医疗义务服务队,为特殊群体开辟“健康通道”。打破单位界限,根据专长组建义务服务队,采取主动上门、电话预约等方式,定期下乡送医送药,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妇女等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巡诊、免费体检等医疗服务。目前,市三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5家医院组成的7支医疗义诊服务队,提供医疗健康、防疫治病咨询和义诊服务30000多人次,赠送药物价值达3万多元。
强化医疗救助活动,为特困群众搭建“健康平台”。资助持有“五保户供养证书”或“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患大病需要在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农民群众,可申请享受医疗救助;建立特困农民群众紧急救助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临时救助;部份医疗机构对农村贫困家庭住院患者医疗费给予一定的优惠,对特困农民群众减免医疗费用。目前,共救助农村特困群众3998人次,支付医疗救助金273.1万元(含资助新农合参保1.7万人、17万元)。(曾松林邬谨邓裕国 李荣林)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