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海鹰、董春蕾
由色彩斑斓、个性彰显的当下溯流而上,回望那曾经走过的“蓝海洋”“军装绿”,犹如展开一幅宽阔的历史画卷。服装,作为一种群体性记忆,尽管只是一个表象符号,却以非文本的形式记录新中国60年,人们的生活以加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物用到审美:服装的价值转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大街小巷,人们的穿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单调的黑、白、灰。而如今,不仅仅青年人,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都不再为奇。
济南市英雄山脚下,记者遇到了几位正在乘凉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都七八十岁,然而穿着鲜亮的蓝色、紫色、黑白小碎花的衬衫、深蓝色的裙子。“我们年轻时根本没有裙子,用自己织的老粗布做衣服,夏天穿着粗布做的衣服一点儿也不凉快。”一位原来在济南市园林局做过保树工作的老人说,那时候自己纺线织布用来做衣服,还用手搓麻绳,纳鞋底做布鞋。“衣服哪有什么样式,扯块布钉上两个扣子就穿在身上了。”
家住济南舜玉小区的侯映棠今年64岁。她说,十八九岁以前,一直穿老粗布衣服,“自己织出布来,泡在水里,抓上把靛青粉染色,浅蓝的做上衣,深蓝的做裤子,一年到头就这么穿。直到18岁开始当赤脚医生,才有了一条蓝色印花裤子、一件粉红上衣,宝贝得不得了,平时舍不得穿。”
上个世纪60年代,从穿着、发型到生活方式,中国受到苏联的影响很大。“那时候,有的时髦女性开始穿百褶裙,不过为数非常少。男士多数穿中山装。那时大家吃饭要紧,很少有人想着要穿好看的。”济南市园林局的这位退休老人说。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设计进入人们的生活,服装由裁缝的单件制作或小作坊加工转变为工厂成衣化批量生产,面料也由粗棉布转为化纤等材料,但样式相对还非常单调。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吕学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把服装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一些艺术界人士开始介入服装设计教育,他们把想法充分渗透进了服装的色彩、造型和款式中。随着人们对服饰的多元化追求,衣服不仅仅具有艺术性,也逐渐具有科技含量。随后,厂家把新工艺应用到服装生产中,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人们也赋予服装更多的情感诉求。如今,服装已经从简单的具有物用价值的物品上升为人们追求审美的符号,流行节奏越来越快。
从保守朴素到开放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风格由单一渐趋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
吕学海说,“文革”之前,物质匮乏,衣服只是发挥了它最本能的作用,只具有物用价值。社会环境的限制、技术方面缺乏创新、物质水平低下等因素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单调统一。“不管是中山装、军便装,还是工装,人们不得不穿,不敢标新立异。”
“越来越个性,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斑斓”,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服装变化鲜明而有力的写照。据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初直到改革开放前,保守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穿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有人穿新衣服就浑身不自在,甚至要将新衣服洗旧再穿,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穿得严严实实,保守得很。爱美的女性只能在衣领处做点文章,或把里面衬衣的花领子翻出来,或是做点"褶",以求与众不同。现在的女孩子穿吊带装、露脐装、低腰裤,有的甚至内衣外穿。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形形色色,无不彰显着飞扬的个性、跃动的活力。”
吕学海说,原来所谓的“美”是舒适、得体、简洁,而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完全被颠覆,具有视觉冲击力、时尚、与众不同才是美。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现在流行的服装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怪”与“美”的结合。现在的服装,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种文化产物,服装流行的多元化反映了人们追求时尚、求新求变的心理。
传统的、民族的:“循环上升” 在济南市中区一家单位工作的小茹在泉城路花197元买了一件旗袍,粉色的底料上印着绿叶衬托的红花,时尚中透出古典气质。新世界商城的一个旗袍摊位的老板对记者说,现在的旗袍很时兴,有很多女孩子来买,在家里可以穿,上班也可以穿。
如今,一些50多岁的人仍然青睐中山装,一些老人喜欢穿唐装。尽管时代变迁,人们的穿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些符号却以顽强的生命力被传承下来。
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礼服是中国式旗袍和西方衣装风格的结合,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很惹眼。如今,穿着旗袍的女孩子仍然是城市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一些重大活动的迎宾小姐、礼仪小姐的服饰甚至有了旗袍制服化的趋势。
我国传统的唐装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新年时大街小巷上会有老人、小孩子穿,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作为主办国向与会国的领导人赠送了唐装。
吕学海说:“唐装可以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这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关于中国传统的服装旗袍、唐装、中山装,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的变迁,吕学海说,总体上,这些依然保留传统的服饰呈现“循环上升”的趋势。目前高等教育课堂上正在研讨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提取出来,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