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一篇题为《亚洲经济:从衰退到腾飞》的文章说,今年年初,亚洲经济迅速衰退,举世震惊;而今,它们强劲反弹,超出预期。年同比增长率也许会掩盖这一反弹;但查阅季度数据便不难看到拐点。
将第一和第二季度的数据分别年化后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了近10%(虽然与前一年相比仍下降了2.5%);新加坡的GDP增长率跃升至20%(较前一年下降3.7%);中国并没有发布GDP的季度数据,但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的GDP增长率年化后约为15%到17%。
尽管该地区的其他经济体尚未公布自己的GDP数据,但也大都可能回升。台湾第二季度工业产值增长率年化后为89%。甚至连日本的GDP增长率也可能非常强劲;其工业产值年化后为38%。然而,欧美经济则很可能在第二季度缩水。
亚洲的季度增长率有可能在下半年放缓。以新加坡为例,其经济回弹的部分原因是药品生产剧增,而众所周知,药品生产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亚洲经济复苏已经步入正轨。巴克莱资本公司的经济学家彼得·瑞德华预计,2009年全年,亚洲新兴市场的GDP平均增长率将接近5%。同时,七国集团成员国的经济今年则可能收缩3.5%。这8.5个百分点的差距也许是有记录以来亚洲经济和欧美经济差距最大的一次。
半年前,由于面向富裕国家的外贸暴跌,亚洲成为全球受金融危机打击最大的地区。那么,亚洲国家是如何在欧美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反弹的呢?原因之一是2008年底和今年年初的大规模清货(公司仅消耗存货而不补充新货)加剧了产出的骤减。而现在存货清空,订单额上升,工厂便又一次忙碌起来。更重要的是,亚洲的财政刺激计划是全球力度最大的,因而各国的国内需求已经出现反弹。在购车减税的鼓励以及国家对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扶持下,韩国第二季度实际消费支出增长率年化后为14%。韩国的出口额也大幅增长,年化后的增长率高达53%,其中部分原因便是中国需求旺盛。
怀疑人士认为,仅凭中国自己无法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因为亚洲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大多是中间产品,由中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发达国家。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计算,该地区60%的外贸产品最终都落脚在富裕国家。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经济反弹对整个地区商业和消费者信心的巨大推动作用。
如果西方国家仍旧是一盘乱棋,那么亚洲财政刺激计划和补货效应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汇丰银行的弗雷德里克·诺伊曼和罗伯特·普赖尔-万德斯福德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因为亚洲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经济复苏很有可能持续到明年。欧美摇摇欲坠的银行系统和高额负债钝化了低利率的效应。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亚洲经济的流动性很强,能够维持国内开支。
亚洲新兴经济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也许不是西方委靡不振的需求,而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印度储备银行将今年的通胀预期提高到5%,大大超出了原来3%的目标。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已经发出指示,要求各银行遵守抵押贷款规定,确保贷款流向的是经济实体而不是股市。如果美联储当初也能够如此谨慎,多担心一点经济泡沫,全球今天也许就不会处于这般混乱之中。(陶志彭)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