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署名杜平的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能力和社会能量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成功打破千百年承袭的“集体贫困之链”。生存危机感已不再是社会生活核心内容,中国终于跨越一道巨大历史门槛。
基本生存需求获得保障后,人民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包括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这是一道更高的历史门槛。
文章说,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有一部分人依旧贫困。但是在总体上,中国在贫困中循环往复的漫长历史已经终结,曾经挥之不去的生存危机感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
文章认为,这一历史性巨变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指引。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告别了贫困,基本教育的普及使民智获得前所未有的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产阶层攀升,国强民富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有希望。
在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都面临着必须随之改变的命运。过去为求得基本生存而形成的某些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都有可能被冷落、被淘汰、被抛弃。中国未来的演变进程,将因此而充满变化。
文章指出,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之一,就是主导性文化的倾向在转变:过去是以克服物质匮乏的目标为重心,将来则是以增加和分享物质丰裕为重心;过去,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实现经济繁荣的目标运行,而未来社会的主体诉求是要建立自由表达的体制,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挖掘物质繁荣所蕴含的各种可能性。
文章称,中国社会一切变化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人在变化。改革开放后,在安全无虞和物质殷实的环境里,张扬个性、独立的倾向会日益普遍。
随着人口结构在不断变化,“中国人”的特征也在变化。今日中国人已经不同于过去,未来中国人又将是另一种“新人类”。他们在安全和繁荣环境中成长,已经或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对付贫困而结成的命运共同体正在分化,社会阶层和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和多元。
文章认为,在过去60年里,中国执政党完成了三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用政治革命的手段建立和巩固了政权;二是用经济革命的手段使中国摆脱了贫困;三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代表性,容忍了非正统社会力量的成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阐述“人类需求层次论”时说,人的需求是无止尽的,在拥有足够的面包之后,其他需求便接踵而至。文章称,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大体也是如此。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获得保障之后,人民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包括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这显然是一道更高的历史门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