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地之争:国土部和开发商谁之过?
刘展超
看起来,“囤地”论让国土部和开发商都很受伤,谁也没有得到舆论的支持,相反迎来的是全面讨伐。
本轮事件肇始于国土部网站上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题目叫做《单靠供地难抑房价》。
在当前大部分舆论将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地王频现,进而地价推高房价作为讨伐国土部的武器时,此文为之辩解的意味相当浓厚。言外之意,就是土地供应环节不会影响到房价,开发商的逐利动机才是当前楼市矛盾的根源。
不过,很多人都似乎忽视了这只是一篇署名文章而已,而且作者本人也并非国土部官员,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土部的意见。而且,即便文章真正表达了国土部内部真实存在的一种意见,但只要拥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国土部的官员们还不至于如此“明目张胆”地敢于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下引火上身。
据笔者私下了解,国土部内部确实有些人士存在对一些开发商的不满,但从政策法规上来讲,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对开发商囤地行为加以完全约束——因为在当前的土地监管制度设计下,开发商起码在两年之内的囤地行为是不违反任何规定的。
即便是近期国土部要全面清查批而未用土地,打击囤而不建,但这也并非针对开发商囤地,在保增长扩内需之际,国土部的首要工作还是要让地方政府推出的投资项目能够有地可用。对他们来说,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土地扩张才是重中之重——毕竟从历史经验来看,违法违规用地的主体是地方政府。
而任志强呢,这位房地产界素来以大炮为名的大人物,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可以炮轰国土部的机遇,甚至反攻倒算,用北京市政府供地不足的数据来抨击国土部,实际上,后者无法真正约束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
可叹的是,任志强自己领导下的华远还远远算不上囤地的大户企业,华远自身的体量早已称不上一级的开发商,如果不是老任频频放出惊人语录,在不少房企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形势下,还会有多少人去关注在北京业界慢慢摸爬滚打的华远呢?
任志强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靶子——即便他还算不上。
平心而论,国土部和任志强都没有错,屁股决定脑袋,无论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还是从企业利益出发,阐发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其权利也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而对于社会舆论来说,在热衷于坐山观虎斗的同时,似乎忘记了应该去批判的对象——地方政府。
原国土部副部长、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元近日即坦承,虽然我们是土地公有制国家,如何调控土地、供应土地,本来应该比土地私有制国家更容易操作,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李元说,地方政府有个卖地的倾向,社会资金充裕的时候,利益导向决定了他肯定想卖高价地,土地供应集中到了建高档商品房、商业楼宇上面。而社会资金紧张的时候,地方政府又难以筹集到土地开发的资金,就千方百计的多卖土地。
这也道出了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供地的强大影响。去看看2008年频频高喊要救楼市的城市,多是土地财政占比较大的地区,而一直表态不救楼市的深圳,据报道称土地收入只占财政收入的10%不到。所以深圳敢于表态不救楼市。
“很多时候谴责地方政府,说是短期行为,但是谴责没有作用。”李元说。
确实如此。从国土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来看,并无上下级的约束力度,地方政府序列中负责土地供应的国土部门,从人事和财政上还要听从于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要求保障土地收入,可以预想地方的国土部门会如何操作。
回到前面说的囤地现象,我国已经规定土地出让后两年内不开发就要无偿收回,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晒太阳的地王,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
如此看来,舆论抨击国土部和任志强们,实在是找错了对象。地方政府靠地生财的短视行为,才是地价,乃至房价的祸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