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腾笼换鸟”
□本报记者 王进
在拥有上海最长黄浦江岸线和最久工业历史的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和一家制造商的部门经理乔京涛,近来都把“土地难觅”当作共同的烦恼。
陈安杰感叹,只有60平方公里的杨浦区,肩负着将上海百年老工业基地向以知识创新产业为核心的“知识杨浦”转型的重任。
同样,位于该区的诸多本土制造类企业也正经受着“厂房无着落”的煎熬。从事工业控制设备制造的圣懋控制设备公司,虽然是区内的纳税大户,但为最终解决厂房问题,已在上海郊县及周边地区寻找了近两年之久。目前,这家年产值七千万元、拥有上百名员工的企业,其制造部门并不大,员工人数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圣懋公司从一家贸易企业转型为研发制造企业后,一直面临“土地难”问题。公司制造部经理乔京涛表示,在杨浦区,土地是本土企业发展中最大的瓶颈之一,“上海土地资源成本太高,对我们来说,自己买土地、建厂房,前期投资实在太大,所以以前一直租借厂房。”
进入八月,杨浦区开始试点鼓励区内制造型企业向1.5小时经济圈内的长三角其余区域发展,希望此举既能腾出更多空间,从而推动大规模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又能让大批受制于高昂的土地和商务成本的上海企业借助长三角腹地实现扩张。
18日,杨浦区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引进了产业接盘者——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3位的江苏省海安县。双方签订了“共建工业园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该园区承接杨浦区产业转移项目。
海安靠东海、邻长江,距上海1.5小时车程,可为杨浦区迁出的企业提供2400亩工业用地。因此,包括圣懋公司在内,杨浦区共有10家企业首批签订项目入驻协议,涉及金额逾10.8亿元。这些企业多以电气设备和机械制造业为主。海安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宗泉表示,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这次海安提供的土地价格与税收都“绝对有优势”,当地最低工资线700元的状况也为上海腾挪出来的企业提供了低“人力成本”。此外,企业搬迁后引起的税收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有关人士透露,两地将按一定比例分配企业纳税。
乔京涛表示,企业拟将制造部门放在海安,而研发和销售部门依然放在上海。制造部门搬迁从而摆脱现在的土地瓶颈后,公司将在当地招聘工人和管理团队。乔京涛认为,这次搬迁,关键是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对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来说,“腾笼”之后的“新杨浦设想”才刚刚开始。陈安杰表示,杨浦区不会效仿一些城市把大量土地改为商业用地建设高端物业,而是把存量资源与吸引新型知识产业结合,拿出最好的土地和资源支持高校和科技园区建设,做到三个舍得:舍得最好的土地,舍得最好的商业地产项目、舍得投入巨资。把发展新型产业和调整烟草、钟表制造、现代纺织等传统工业结合,建成以科教为特色、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事实上,杨浦区的“腾笼换鸟”思路和举措并非特例,而是上海实现产业转型和突破土地瓶颈的缩影。
今年以来,曾以“上海制造”享誉百年的上海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陷入下滑窘境。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表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才是“上海制造”复兴的出路。根据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上海今后将全力发展包括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等在内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2012年,这些产业的总产值将达11000亿元。
一位产业专家表示,在这一高达万亿元的产业升级路中,作为区域龙头的上海,其产业腾挪和外迁的大潮还要延续很久,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也将因之加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