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孤独时会自己玩。 本报记者 丁开 摄 |
养老院,想说爱你不容易
许多老人反映养老院现状:
低难进、高难就、乐难寻
市老年人协会送来调查报告:
建议深圳建立统一的养老院信息平台
本报记者王雅 实习生李景雯
连日来,本报关于养老话题的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仅是老年人纷纷来电、来信反映自己的真实经历,许多年轻人、中年人也在本报的热线QQ上直抒心声,而深圳市老年人协会还特别送来了老人们实地走访社区、养老院,长达半年之久的调研报告。
A
公办养老院——
周阿婆:太挤了受不了
别看周阿婆已经83岁了,出身于上个世纪初一个大资本家家庭的她,琴、书、画、歌样样拿得起,特别讲究生活品质。“我一直跟女儿住,身体不错,可女儿的身体却不好,为给儿女减轻负担,我前几年就想去养老院。可排队的人太多了,现在也没进去。”
周阿婆和女儿一起考察了罗湖、福田、南山的几家养老院。她认为,公办养老院的优势是收费低廉,服务经验丰富,离家里和一些大医院都比较近。但她对养老院的环境、住房条件等并不满意。周阿婆的女儿说:“养老院里人太多,环境拥挤,很少单间,有的甚至要四五个老人住一个房间,而且院里大多数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躺床上的,坐轮椅的,说话都不利索了,我母亲那么活跃的人怎么受得了?伙食,她也不太满意,我们看了菜谱,基本都是偏粤式,太清淡,没有考虑各地老人的口味,她喜欢吃辣……”
最后,体贴的周阿婆还是跟女儿说:“没关系,只要有床位,我降低标准进去也可以,反正有吃有喝,有人照顾就行!”语气中透着无奈,看着母亲落寞的表情,女儿的心情也不好受。
刘阿婆:太闷了不开心
72岁的刘阿婆则是在两年前就进了公办养老院,结果不到两个月就主动退出了。这位一生未育的阿婆身体硬朗,老伴去世后便独居,性格爽朗,说话声音大,笑声也大,“我身体很好,走路比一些年轻人还快呢,主要是年纪大了,担心一个人住,死了都没人知道,就想到养老院去,有人给做饭、洗衣服,有人照顾。”由于养老院没有单间,刘阿婆跟一个轻度中风的老太太住一个房间,这是养老院充分考虑到刘阿婆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点,特别为她挑选的室友,“他们是挺为我着想的,希望让我能找个同伴,开心点,可我看她每天走路都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挪,受不了,我又不能随便出来走动,太闷了。唉,整天看那些卧床不起的老人,我心情都不好……”另外,找不到同乡老人,语言上的障碍也让刘阿婆觉得“知音难觅”,难寻快乐。于是,刘阿婆又回到自己的小房子,托人从老家请了一位远房亲戚一起住,算是早晚有个照应。
B
民办养老院——
陈阿姨:太贵了住不起
65岁的陈阿姨通过本报热线电话向记者倾诉苦水:“我算是最早来深圳的了,从企业退休的,退休金3000多点儿,身体不太好,就一个孩子也靠不上,早就想去养老院了,在公办养老院排队一年多了,进不去。民办的,倒有不少床位,可收费太高了,我这个工资水平的去不起。”
陈阿姨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老年人最大的消费就是看病、买药,当然饮食也会讲究点,主要也是为了健康要吃得有营养、均衡一点。如果是必须去医院看的病,即使是像感冒这样的‘小病’,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做检查、打针、吃药,没个几百元下不来。平时,因为骨质增生、关节炎,我经常要吃点药,或者搞些保健什么的,一个月也要几百元。像我的同事中有糖尿病、冠心病的,花费就更多了……如果没有什么大病,每月3000多退休金还算够。”
与此相对应,记者调查了几家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水平:如果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可以接受与其他老人同住一个房间的,按档次不同,收费水平在1800元~3000元之间;如果要求是单间的,按档次不同,收费水平在3000元~4000元之间。但事实上,根据本报的调查及连日来老人们的来电、来信反映,绝大多数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对养老院的生活环境有一定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单间”要求,“去养老院前,我们都有自己的家,有自由的空间;如果到养老院只是一张床位的生活空间,很难适应。”这也是陈阿姨的要求之一。
那么,深圳像陈阿姨每月3000多元退休金水平的老人到底有多少?日前,记者联系了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据其介绍,目前深圳领退休金的老人中,有的仍从原单位或企业领,具体数额多少不清,但从社保局领退休金的老人来看,这些老人退休金的平均水平为3500元。
像陈阿姨的退休金水平,如果进了民办养老院,只能选择与他人合住中的档次,“按照我的预算,每个月的养老收费在1500元~2000元之间比较合适,因为看病、吃药、理疗还是要我自己出钱的。至于单间,是想都不敢想的了。”陈阿姨落寞地说。
王老师:太远了不方便
深圳的民营养老院大多建在环境优美的郊外,有的养老院甚至建在风景宜人的度假村。对于民营养老院的这一“卖点”,许多深圳老人却并不认同。在本报开通的热线电话里,许多老人们认为,这些养老院离家太远,子女看望不太方便,最关键的是,一旦患急病送医院很不方便。
本报的系列报道引起了不少民营养老院的关注,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表示仍有床位可以接受老人入住。但当记者牵线搭桥,动员不能进公办养老院入住的老人入住民营养老院时,许多老人都因为民营养老院位置偏远而婉拒。61岁的王克勤老师说:“我希望养老院最好离家近一点,这些民营养老院大部分都在特区外,离家和孩子太远,万一我想回家看一看,交通实在太不方便。我春节期间脑血管堵塞,尽管现在治愈了,但如果复发需要尽快送到医院。那里离大医院实在太远了。”
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许多老人反映一些民办养老院尚存在的不如意之处:有的“位置偏,采风差,设施陈旧,环境不适合老年人居住”,有的“自身没有医疗机构,周围也没有医院,有了病要跑很远,没有安全感”,有的“附近的医院水平不行,如果有急病,怎么办?”有的“养老院里的康复治疗要另外收费,而且收费还不低,再加上每月近3000元的收费,承受不起”……
“不要认为我们老了,就只要‘老有所养’就行了,我们希望还要有‘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才行。不是只有年轻人有幸福指数,老人也要有幸福指数!”一位70岁的老伯在本报热线电话中强烈呼吁。
记者调查
“卧床老人”“轮椅老人”居多
提到公办养老院排长龙的情况,以罗湖区福利中心最为典型。该中心在2008年最高峰时,排队等待入中心的老人曾多达600多人,现在也基本维持在300人左右。
在这些入住的老人中,需要护理人员特别照顾的“卧床老人”占了70%多,其中急重病的老人、临终老人达5%,还有近20位老人属“三管老人”,即需要插气管、尿管、鼻饲管的重危老人。
正是因为公办养老院内集中了大量“卧床老人”和“轮椅老人”,而且床位紧张,老人基本都是几人合住一个房间,这对于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来说,很难适应。一些此类老人即使勉强入住,最后也会选择主动离院。
市老年人协会
民办养老院
情况调查
针对民办养老院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昨天,深圳市老年人协会给本报送来了他们长达半年的调研报告——对养老事业发展设想的建议。
民办养老院价格应该如何规范?调研报告认为,由于民办养老院的收费基于市场定价,所以收费问题最终也只能由市场来决定,“按市场经济运作,由老人自由选择”。不过,记者了解到,经过民办、公办养老院“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对峙,一些民办养老院已经悄然调低了价格,或者以折扣的形式予以让利。
民办养老院医疗能力也是许多老人关注的焦点,调查报告分析,很多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有生活护理,但没有附设康复治疗医务机构,即使有但却不是医保定点单位,很多老人看病不能报销。而养老院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要经常外出到其他医院康复治疗,乘车、排队、就诊很不方便。
针对养老院的规划,报告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没有像规划学校、幼儿园、医院一样预留出合理布局的养老用地。如今在发展到土地资源这么紧缺的情况下,要想再做到很理想的养老机构的合理布局,已非常艰难。所以,深圳的民办养老机构基本都处在特区外。
民办养老院如何通过培育品牌提升在老人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报告呼吁,深圳应该建立统一的养老院信息平台。现在很多老人了解养老院往往通过咨询、打听才知道一些信息。报告建议深圳建一个网站,全面介绍深圳养老院的信息、服务、价格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