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3日电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当地时间3日刊出文章《“最牛身份证号”值得追问》说,日前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备案结果公示中,出现一名身份证号为“111111111111111111”的人,被戏称最牛身份证号。
相关部门解释这并非真正身份证号,而是为因特殊原因无身份证的申请人设计特定编号。表面上看,最牛身份证号只是一个因误会产生的黑色幽默,但其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追问。
文章摘录如下:
日前,在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备案结果公示中,出现一名身份证号为“111111111111111111”的人,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身份证号。就在网友质疑纷纷指向登记失误或是暗箱操作时,相关部门解释——这并非真正的身份证号,而是为因特殊原因无身份证的申请人设计的特定编号。
从表面上看,“最牛身份证号”只是一个因误会产生的黑色幽默,但其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我们追问。
首先,对于这个容易引起质疑的代替编号,有关部门在公示时,为何没有做出必要的说明?在经济适用房丑闻接连曝光下,申购者身份已经成为敏感话题,而18个1组成的身份证号明显有违常识,公众不可避免地产生误会和猜测。
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是把信息公开工作做到前面,而是在事后引发网友质疑、媒体调查时再做解释?原因无非有二:或是没有预料到会在公示时产生质疑,或是预料到了却觉得无关紧要。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暴露出有关部门对公示并未真正重视起来,没有从公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把问题考虑得再细致些。
其次,明知身份证信息缺失,为何没有其它资料公示予以补充?对于内部人士来说,这个临时编号是系统必要的技术符号。然而,对于经济适用房公示而言,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重复数字,并没有任何信息公开和监督价值。
如此“偷懒”,岂能怪公众多疑!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公布其工作单位、现住址等数据予以代替,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的完整性。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目前,网上公示的北京经济适用房备案家庭为49206个,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最牛身份证号”,足以体现公众对于经济适用房工作的重视,以及积极行使监督权利的态度。要想不辱使命,把这一民生工程做实做好,相关部门可真得好好学学网民的这股较真劲。(杨桂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