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字体:↑大 ↓小
今年夏季,当“天鹅”台风凶猛地扑向中国南部海域时,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中国专业救助队伍、海事队伍、过往船舶紧急行动起来,在狂风巨浪中,将123名受到死亡威胁的生命,从“龙王”的口中“夺”了回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海上搜救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节拍,中国逐步编织起严密的海上搜救网络,严密防守,及时救助,保障了百姓海上出行平安。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莆田湄洲屿,四面环海,船舶是唯一出行工具。距今一千多年前,一位名叫林默娘的女子,为救助海上遇险的百姓,献出了28岁的生命,人们将她尊奉为海神“妈祖”。至今,全球仍有数亿以海为生的民众信仰“妈祖”。
“"妈祖文化"深入人心,表明了人们对海上遇险时能及时获救的深切渴盼。”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局长孙富民说。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回忆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在交通部海运总局设立了航政室,负责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1953年,在交通部下设港务监督局,在沿海港口设立港务监督机构,海上遇险搜救职能由各地的港务监督机构承担。”
1973年10月9日,希腊籍货船“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在台湾海峡遭到台风袭击,发出求救信息。大陆方面救助力量不足,货船沉没,大部分船员葬身海底。
“沉船事件暴露了中国海上救助力量的薄弱,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主任翟久刚说。
这一年,国家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交通部,并开始加强国家专业海上救捞队伍。1974年,交通部新建烟台、广州两个救捞局。1978年4月,交通部在北京成立了交通部海难救助打捞局,下设烟台救捞局、上海救捞局和广州救捞局。
为统一协调搜救力量,1989年,国家批准在交通部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中国沿海及长江干线先后成立了由地方人民政府牵头的海上搜救中心,24小时值守,随时处置海上突发险情。
“至此,中国的海上搜救体系构架基本搭成。”翟久刚说。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水运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海上运输蓬勃发展,船舶数量和海上出行人数、货物运输量急剧增长。
2003年6月,中国启动实施救捞体制改革,将原来混在一起的救助和打捞分开,设立了三个专职从事人命救助的救助局和三大以抢险打捞为主的打捞局。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5月,国家下发通知,明确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重大海上搜救应急处置行动,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
徐祖远说:“到现在,中国已建成"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快速反应"的海上应急处置系统,形成了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以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为主要实施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搜救体系。”
在每天有一百万人海上出行的背景下,中国去年海上死亡人数不足1000人,远低于道路交通去年死亡7.3万多人的数字。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在多起海上事故救助中大显神威,将遇险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建立了“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识别码查询系统”、“船舶运输危险品查询系统”、遇险船舶手机定位系统等,为搜救信息畅通、决策科学提供了保障。
统计资料显示,近10年来,中国海上搜救体系年均协调、指挥各类搜救行动1500次,年均救助遇险人员1.6万多人,救助成功率超过90%。(记者林红梅 章苒)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