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锣锅巷有一家招牌很不起眼的小眼镜店,每到周六周日,店里总是挤满了来配眼镜的人。不足5平方米的验光室,微弱的台灯发着光,一位瘦削但矍铄的老人拿着“手电筒”一照眼睛,“左眼1500度,右眼2000度。”70年过去,林克兴老人还是用“老三样”:酷似手电筒的检查器、两百余个验光片、锈迹斑斑的磨片机验光配镜。这位在1978年就拿到西南地区唯一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的老人,已87岁高龄,往事在他的记忆里慢慢模糊,已四世同堂的他,唯有说起配镜,他并不聚光的眼里才会散发神采。
林老发明的独特验光法 |
林老的配镜手艺名声渐远 |
解放前当上大师傅
“打工皇帝”月薪二两黄金
“我根本不知道配眼镜是怎么回事,当时能戴眼镜的都是达官贵人,我估摸着做这行可能会有前途,就答应了。”
1939年,林老17岁,怀揣着闯天下的梦想,离开四川蓬安老家,到重庆闯荡。在他潦倒落魄的时候,一位钟表眼镜店的老板收留了他,让他跟着学习配眼镜。“我根本不知道配眼镜是怎么回事,当时能戴眼镜的都是达官贵人,我估摸着做这行可能会有前途,就答应了。”于是,林老成为这家眼镜店的学徒工,一脚踏进配镜行的门槛,70年都没动摇过。
“最开始是磨片子,每天从早到晚都磨,要把片子磨得又滑又精准,很考手艺。光是跟着师傅学磨片子,就学了一个月,磨得手上都起了泡。”林老一点点向师傅虚心学习验光、配镜等28道工序,1年后就掌握了验光、磨片、装架等全套技术。加上他喜欢钻研,很快就成为重庆配镜界争相抢夺的人才。他先后在重庆益民眼镜厂、重庆精益眼镜行、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等打工,磨练自己的配镜技术。
1946年,林老应春熙路“精益”眼镜店之邀来到成都,担任眼镜店的大师傅,月薪二两黄金,专为达官贵人配镜,堪称“打工皇帝”。在精益一干便是几十年,关于他精湛技术和热忱服务的传奇数不胜数。为了人们能看到清晰的世界,他像医生一样尽己所能,
为近视眼们解除痛苦。同时,他也是乐于传道授业的师傅,用“弟子三千”来形容林老所收徒弟之多并不过分。
解放后评为劳模
一位美籍华侨的多封感谢信
“我把我近视的情况告诉了美国、中国台湾的亲友,都没配到合适的眼镜,没想到您老‘手到擒来’,令我‘眼界大开’。”
新中国成立后,林老依然在春熙路“精益”眼镜店验光配镜。但他渐渐发现,镜片材料越来越不好找了。“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生产镜片的能力,基本靠进口。”他只好就地取材,找别人扔掉的烂玻璃瓶,一般瓶底玻璃都比较厚,可以凑合着用来磨镜片,还有玻璃杯杯底也可以利用。因为林老拼命工作,对眼镜行贡献巨大,1953年,他被推选为成都首届劳动模范。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的眼镜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建起了眼镜厂,如上海眼镜一厂、上海眼镜二厂、北京眼镜厂、北京608厂、北京603厂、苏州眼镜厂等,拥有了自主生产镜片、镜架等的能力。
林老人生中的一个坎儿出现在“文化大革命”中。“文革”时期一反当权派,二反技术权威。林老正好是配镜行的技术权威,好在他的成分是工人阶级,尽管受到一些牵连,但并没有遭到迫害。1978年,省商业厅为他颁发了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林老成为当时全省首个配镜验光特级技师。他
配镜的高超手艺,渐渐在业界传为佳话。
在林老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位美籍华侨的多封书信。这位华侨3000度近视曾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跑遍了全球,都找不到满意的眼镜。后来经别人介绍,专程回国找到林老配眼镜,林老用验光检影法,准确地测出了他的近视度数,并为他配了一副超薄眼镜。这位华侨戴上眼镜后立即“重见光明”,他激动地握住林老的手说:“之前,我把我的近视情况告诉了美国及中国台湾的亲友,结果都没配到合适的眼镜,没想到您老‘手到擒来’,令我‘眼界大开’!”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