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晚,教育部网站刊登通报称,《通用规范汉字表》自2009年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8月31日结束。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发来的电子邮件、信函、传真总计2912件,其中大部分认为44个汉字字形“不宜轻易改动”,主要的建议集中在字形、补充用字和异体字三个方面。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然而,就是这份集聚了众多专家良苦用心和多年心血的汉字“整容”工程,竟然普遍不被看好,遭到大家的普遍反对,据有关网站所做的调查,有八九成网友表示反对,大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担心影响学生学习、考试和增加社会成本,认为不宜轻易改动。甚至有不少文字专家也持反对意见。
此次汉字字形微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固然是“问计于民、问道于贤、政务公开、倾听民意”的表现,教育部也表示因为反对的声音多,也可能不会改。但同时也给有关专家及部门提出了另一个严峻课题,那就是我们不能再习惯于坐在办公室、蹲在研究所里闭门造车,开展每一个研究项目、工程,都应该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也许这对于专家们来说要求过于苛刻,但只有经过充分的调研,才能搞清楚研究的课题有没有必要、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可行性,避免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东西“吃力不讨好”,或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或做了无谓的劳动。如果这次汉字调整方案最终被否决,看上去民意得到充分尊重,但即使撇开为此投入的财力不说,仅就15位专家的8年宝贵时光来讲,浪费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其实,一段时期以来,某些专家的观念频频遭遇社会和民众否决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因而,有鉴于这次汉字整容的教训,建议专家们在作风和方法上来一次转变和改进,征求意见能够从事后向事前前移,这既是对纳税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劳动负责。
作者:范子军 (来源:荆楚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