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苏家屯区首批127名机关干部被派驻到农村(每名干部每周至少在农村工作1—3个工作日,其中正处级干部57名,副处级干部70名。)。至今,半年过去了,这些驻村干部工作开展得如何?下基层驻农村活动的效果咋样?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所驻村强班子、送点子、找路子,为农村的政务理念转变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送来实惠——驻村干部给咱送来“和谐桥”
居民语录:“过去干部的茶水、酒水,变成了现在的汗水、泥水,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过去干部的茶水、酒水,变成了现在的汗水、泥水,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这是八一镇来胜村居民看到驻村干部与村民一道挖泥挑土、修建新桥时发出的感慨。
多年来,来胜村由于河上的旧桥制约了村子的发展。水利局驻村干部了解到来胜村与佟罗村交界处的架桥已年久失修,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便和隐患,于是将来胜村便民桥工程作为定点帮扶工程,一个月前,当地水利局与该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投资二十余万元,为该村翻建了一座水泥桥。村里人说:“这座桥是和谐社会、致富发展的象征,大伙儿合计为其取名就叫"和谐桥"吧!”
“这样的驻村干部太好了,这座新桥我们盼了太久,现在咱们卖菜出村更方便了。”来胜村现有大棚400栋,主要生产棚菜,2008年人均收入9000元。“和谐桥”建成后,桥北部的耕地活了起来,设施农业的建设也全面铺开。最近该区新增大棚100栋,到年底大棚将发展到200栋,每栋棚收入可达3万元,农民收入将提高3000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说:“建一座桥不仅方便百姓出行,更重要的是开通一方农民致富之路。”
土帮土成墙,人助人成事。苏家屯区政协机关驻村干部了解到解放街道高楼子村700多米长的灌区主干线防洪堤坝年久失修,经与有关部门协调,区政协筹措资金20余万元对堤坝进行了加固维修,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送来理念——驻村干部帮咱建起了乡村饭庄
居民语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窗口,一种理念富了一方人。”
派驻马耳山村的工作组由区旅游局的两位干部和一位镇干部组成。农闲时节,村民放慢了生活节奏,然而,驻村的3位年轻干部却一刻也没有空闲过,他们走村串户了解情况,为该村今后的发展理清思路。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窗口,一种理念富了一方人。来咱这里的驻村干部,把农村的发展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村民们评价说,勤跑动、多走访,与群众广泛接触,使驻村干部的工作目标明朗起来——以往马耳山村粮食种植业是该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粮食虽然产量高,但农民增收缓慢,这令驻村工作干部十分惋惜,驻村干部下决心要帮助该村尽快改变农民们的发展思路。
“跳过脑子里的框框,农民们增收的途径多了,现在村里发展农家乐,自家的苞米、窝头、水豆腐,竟然成了城里人爱吃的饭菜。”8月27日下午,马耳山村居民马大爷提起去年4万元的“农家乐”收入时,对驻村干部钦佩不已。苏家屯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自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点,依托驻村干部开展“服务"三农",实施促发展工程”。最近该区旅游局投入资金7万余元,扶持马耳山村发展“农家乐”项目,仅上半年全村新增“农家乐”业户10家,还为新增业户统一制作了星级农家乐灯箱,购置了大烟袋、笸箩等民俗娱乐用品。每逢周末这个乡村餐饮“集散地”食客如云。
记者了解到,苏家屯区驻村工作与“局包乡”工作相结合,每个区直单位的驻村干部全部安排在同一个乡镇,形成2—4个局共同帮扶一个乡镇的工作格局,发挥部门优势,对乡镇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截至六月底,该区驻村工作中共解决问题407件,投入资金694万元。“驻村工作干部服务到了农民家门口,有意识地将先进的理念、技术传递给农村居民,我们希望他们是永不走的工作队!”苏家屯区组织部负责人这样表示。
本报记者 李欣 通讯员郭正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