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着当年的照片,王梓坤讲述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情景。 王 鹰摄
1984年,他发出“设立教师节”的倡议 王梓坤:我给教师地位变化打80分 “这25年来,教师的地位、待遇,跨了一大步。”
9月9日,秋高气爽,在北京师范大学绿树掩映下的一栋四层普通教师宿舍楼里,坐在旧式书柜前的一把普通木椅上,王梓坤用依然带着的江西口音,作了“总结性”评价。
26年前,因为一个“设立教师节”的倡议,令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教授至今仍让许多人惦记。
不过,一向低调的他,始终不愿以此身份来面对公众。他说,教师节的设立,绝对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所学校的功劳。
然而,这位生于1929年、自称“吃了48年校园食堂”、把“教师”作为毕生职业与事业追求的老教授,却热爱谈论所有与教师有关的故事。他也直言,尊师重教的未来路,还很艰巨。
其人 3次传奇经历,印证教师地位近30年提升 王梓坤是个传奇人物。他曾是“文革”后全国最早由“讲师”破格跃升为“教授”的两个人之一;曾婉拒副市长职位;曾是全国薪水最高的教授。
这3次“传奇”,折射30年教师地位变化。
“升教授”一事,发生在1977年。这一年,除了恢复高考以外,还发生了一件在知识界影响深远的事:恢复中断多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自天津率先进行,当时还在南开大学任教的王梓坤与另一位教师,由“讲师”直升为“教授”,此事连欧美报纸也纷纷报道。
不要说境外人把此当成天大的“新闻”,就连当事人也不敢相信。王梓坤回忆说,32年前的那个11月,有邻居告诉他“你升教授了”,王梓坤第一反应,竟以为邻居在拿他开涮。
不过,他很快获得了一个隆重盛大的“尊严”:那年冬天,天津有关部门在市体育馆专门召开万人大会,市领导悉数出席,亲自为他俩颁发教授证书。“教师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感受,也使王梓坤在面临第二次“传奇”时,有了特别选择。
此时,距他“升教授”已过去了四五年。由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王梓坤被选为天津市副市长的考虑人选之一。
从一介教师进入市一级领导层,这本身就是“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一种体现。虽然为这种重大进步而激动,但王梓坤思考再三,仍希望继续做他的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就个人兴趣和能力来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让教育界焕发了蓬勃生机。我相信在这片领域里能发挥得更好。”
发生在王梓坤身上的第三次“传奇”,却在当年引起不小争议。那是1993年,正是市场经济蓬勃兴起的时候。南方一所民办大学登门求贤,诚聘已经卸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院士,开出的月薪超过万元。有人大声喝彩:知识终于有“价”了;有人直摇头:当年放着那么大的官不做,为什么现在还要奔高薪而去?
再忆此事,王梓坤笑着揭开谜底:“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许多人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一看:知识,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高待遇。”
其事 师恩,成就了他的一生,也让他懂得尊师重教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不过,一心只想专注于教书科研的王梓坤,却主动干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那份“教师节”倡议。
那时,王梓坤告别了执教32年的南开大学,调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其时,他一直在想,为什么教师没有自己的节日呢?按捺不住,他向《北京晚报》一位熟悉的记者透露了这种想法,在报上登了出来;几天后,又和陶大镛、钟敬文、启功、黄济、朱贤智、赵擎寰等北师大的著名学者开会讨论,联名向社会倡议设立教师节。
这也缘于他的另一个情结。出身贫寒的他,在家庭无法圆起他的“求学梦”的情况下,能够走出江西吉安的偏僻小村,进入武汉大学,就职南开大学,送到莫斯科大学深造,几乎每一次转折,都有老师的启蒙、支持。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交不出学费,每月为餐费发愁,正是班主任老师免去了他的费用。也正因此,成为名教授、当上了著名大学的校长、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王梓坤始终铭记师恩。每次回家乡,都要看望自己不同时期的老师。每一个教师节前夕,都必给当年的中学老师写信,一直坚持到他们离世。“老师是我们每个人的指路人,很希望全社会都来尊重这个职业。”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王梓坤说,教师节的设立,绝对是一种时代产物,而非某几个人、某所学校就能“一呼百应”的。他说,当时,从中央领导层对教育的重视,到整个社会的呼声,使人们认识到: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重视教育才是祖国未来所在。
他永远难忘第一个教师节的场景。那是1985年9月10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到会祝贺。集会上,有4位学生每人举起一个字,组成“教师万岁”,那场景,让王梓坤一生难忘。
王梓坤更欣慰的是:从第二个教师节开始,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城市,都开始隆重庆祝教师节,教师节逐渐成为国家各级各类部门为教育、教师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当年的教师节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奖励,但精神层面的满足,已经让教师非常欣慰。”现在,并不是只有教师节才会引起关注,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开始常态化了。
其思 距26年前的倡议目标,还有一些距离 以一个“倡议者”身份旁观这25年教师地位的变化,王梓坤是否满意呢?现在的尊师重教社会风气,又是否达到他当年倡议时的预期呢?
听到这个问题,王梓坤依然保持着一个数学家的理性。“我给教师地位变化打80分”。
他的理由是:这30年,教育事业突飞猛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乃至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事业平台拓宽,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感,更增强了教师工作的价值。“教师荣誉感增强,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不过,他也坦言,距当年倡议“教师节”时的理想目标,还有一些差距。同样是以一个数学家的方式,他这样描述着“差距”的程度:
中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做得比较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比以前大有进步”;各地落实教师政策的执行情况,“有待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需要逐步形成”……
王梓坤说,许多变化喜中带忧。这么些年,各地都舍得对教育建设大笔投入,当然是好事,但许多是借债建楼,只为了“政绩”;还有些只顾着硬件投入,忽略了教育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欠薪还很突出。
当然,最让王先生耿耿于怀的,是依然浓厚的官本位思想。“这非常不利于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的形成。”“教师的尊严,应该表现在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在官员面前平视而非仰视。”
王梓坤表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年做几件实事,几年之后,变化就会很大了。
“这才是对教师节最好的庆祝。” (记者 董洪亮)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