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大寨
时间:2009-09-15 03:1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曾经,中国地图上唯一标注村名的,只有大寨。这个驰名中外的地方,如今怎么样了?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
大寨风光 老远就看见村口门楼八个红色大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大寨到了。
平坦的柏油路,直达虎头山森林公园;蓝天、绿树、碧水,环抱着一片片梯田,走在其间心旷神怡;从虎头山向下俯望,一排排农家小别墅比邻而立,层层林带环绕山间,带带梯田美不胜收,水库展览馆和企业等布满坡下。秋天的山区,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虎头山,主峰海拔1662米,这座太行山上并不起眼的小山岭,从1992年开始,大寨人开始大寨森林公园的建设。到目前,已经绿化20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00多亩,树种多达6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1995年,山西省林业厅命名这座原来以梯田闻名的虎头山为“大寨森林公园”,山西省委、省政府将它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昔日荒秃的虎头山现在已绿树成荫,除了松柏,还有黄栌、灌木,丹黄朱翠,分外妖娆。装点出山林大地的美丽。“虎头松涛”“大寨红叶”被并称为虎头山的两大景观。
先说“虎头松涛”。驻足山峰之上,极目远眺,莽莽林海如同绿色海洋,百鸟翩翩,鸣声婉转,山风吹来,琼枝玉冠随风起舞,松涛阵阵,宛如钱塘江上滚滚浪潮;游人行进其间,仿佛醉卧蓬莱仙境,其乐无穷。
再说“大寨红叶”。金秋时节,黄栌、五角枫、栎等掩映林间,赛如香山,姹紫嫣红。
1999年,大寨被山西省确定为全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之一;2004年,大寨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一日游”“做一天大寨人”等旅游文化概念已初步形成,并逐步深入人心。如今,在虎头山上,周恩来纪念亭,还有郭沫若纪念碑、陈永贵墓、作家孙谦墓、陈永贵石雕像、大寨展览馆等都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景点。
大寨产业 现时的大寨不再是以粮食单一生产的村庄,已形成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支柱产业。村里先后成立各类企业十多家,涉及杂粮加工、畜牧养殖、奶业发展、酒醋酿造等十多个行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二十多种,每年实现利税四千多万元。大寨还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寨现在有二十多个旅游景点,是山西省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采访期间,当地人还为我们算过一笔账:现今一个大寨的经济,相当于当年鼎盛时期的四百四十多个大寨。曾在历史上广留名声的那八百亩“海绵田”,一半退耕还林,其余实行统一管理,农户只负责收割。
大寨实行的是新型的村级“公司制”。“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为统领全村经济的中心。
大寨的创新还在于新型“乡镇企业”制度。现在大寨办成的工商企业,不是传统意义的乡镇企业,它打破了原来办企业的封闭性,不仅仅由村里的经营者创办,也向村外经营者敞开大门。现在的村办企业,多是外面的经济合作伙伴“协作”办的企业。
2008年,大寨经济总收入3亿元,人均收入1万多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14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长54倍,上缴国家税金近1800万元。
“十五”期间,大寨村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煤炭、建材、化工、旅游等主导产业的整合发展力度,提高了村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十五”期间,大寨村共上缴国家税金1703.7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500万元,增长41%,已连续14年名列昔阳县纳税第一村。
大寨,已经成了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金鹿酒……
这些商品走出太行山,走出娘子关,走向广袤的祖国各地,摆上了大大小小商场的货架,进入千家万户。
到大寨旅游的客人,都要品一品大寨酒、喝一喝大寨核桃露、尝一尝大寨的压饼和窝头。
今年6月,第三届山西品牌节暨驰名商标表彰、著名商标认定,“大寨”“太钢”“山焦”等7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今年山西新认定的7件中国驰名商标中,“大寨”是山西省第一件村办企业驰名商标。
大寨旅游 大寨,是一个绝好的旅游题材,是世界唯一的,你不可以克隆。大寨几代人的青春、生命、经历、喜怒哀乐、婚丧嫁娶都和它联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能够使人浮想联翩。
大寨人建起了大寨展览馆、大寨民俗陈列馆,这些场馆展示了大量当年的图片资料和50条好汉用过的镢头、簸箕等劳动工具,还有大寨故事、大寨歌曲的影音资料。许多人到这里止步不前、感慨万千。
河北石家庄的刘培以前来过这里,但每次来他都有不同的感受。他说,每次来这里,都好像充一次电,心里头就有那么一股劲。
宋立英家的商店是大寨唯一以名字命名的商店。宋立英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慕名而来的游客签名售书。
这位80岁的老人安然地守在自家店铺,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她是大寨任职时间最长的干部,是大寨的一部活字典。但今天,除了那悬挂在自家店铺墙上与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合影,不管是谁,都看不出她与一般的农村老太有何区别——一样喜欢热闹,一样爱跟你拉拉家常,不管你买不买她店里的东西,也不管你是否知道她是谁。
据说,现在每年仍有近30万人到大寨参观游览。
同样是闻名的旅游题材,但是与定襄河边的阎锡山故居相比,大寨缺少了宏大的周边旅游氛围。阎锡山故居坐落在五台山脚下,游客顺路去看看,也是省钱省力的事情。而来大寨的游客,绝大部分是专程来的。尽管如此,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仅每年的五一黄金周,就有5万人来大寨参观。2007年、2008年,旅游收入均达到1000万元。即便是今年金融危机,上半年的旅游收入也突破600万元。
我们去的那天,就遇到好几拨游客。这些游客绝大部分是专程来的。其中很多是上了点年纪的人,扶老携幼,挈妇将雏,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在虎头山邂逅,然后走散。过一会儿又在大寨展览馆相遇,如此,一顿饭工夫可以相遇三五次。
游人们见了郭凤莲比较激动,都争先恐后与这位名人合影留念,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更是这样,照了群合影,再逐个单独合影,总也没完。相比之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则没有太大的兴趣,轮到团队邀请郭凤莲合影时,大家都站好了,家长招呼这些孩子“快过来”的时候,他们则显得漫不经心。
大寨生活 大寨并不大,花上半天便可走遍全村;大寨人也不多,总共500来口。走进村口,店铺、饭馆林立,村民们衣着时尚,笑迎宾客;远望当年的八百亩“海绵田”,已有一半以上退耕还林。
如今的狼窝掌层层梯田仍清晰可见,只是退耕还林之后,田里的庄稼换成了一排排松柏。到冬天农闲时光,游客少时,不少扛着锄头上山的大寨人还会相约,一起到田里去翻翻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庄稼人的本分。
大寨很多村民都在村办企业里上班,同时借助旅游热做点小生意。与周边的其它村子相比,大寨很少有人外出打工,除了学生娃出去读书,还有姑娘们嫁出去外,大寨人都选择留在村里生活。
走进大寨,仿佛走入了另一个年代。村子的主干道两旁,两排修缮一新的窑洞,如今都已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店铺,或是窑洞宾馆、农家饭店。
走近其中一栋,院外停着小汽车,进屋一看,电视机、音响、电脑样样俱全。
户主姓贾。他说,他现在跑运输,爱人在森林公园上班,加起来一年有六七万元收入,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挺舒心”。
大寨人热心公益事业。全国哪个地方出现了灾情,都有大寨人赈灾的身影。去年汶川大地震,大寨为灾区送去了53.8万元人民币和价值100万元核桃露。
“小有教,考有奖,老有靠”,这是大寨人的生活写照。村里小学、中学,学杂费全免。本科生每年补助1000元,专科生每年补助8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逢年过节,每家都能领到米、面及过节费……
大寨村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住进窑洞,70年代住上排房。如今有一半的人家住进小别墅。集体补助60%,自己出40%。现在,全村新建住房面积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5平方米。
在大寨,记者见到了郭凤莲。这位年过六旬的女当家人,烫发,穿着新款式的时尚衣服。
村民们说起大寨的变化无处不在:以前村民们住窑洞,睡炕头,现在基本都住进了楼房;当年吃野菜、玉米糊,现在白面、大米、鲜菜、肉,顿顿换样;当年穿土布、麻衣,现在的大寨人穿衣讲究,品牌服装在大寨的商店里比比皆是。
靠农业起家的大寨,如今农业的角色正逐渐淡出。村里的地早已实施机械化耕种,但即便如此,郭凤莲却还要给村民们发工资,要求他们有空了就去地里干活,“闲下来就有惰性,懒成了习惯就难改了”。
走进大寨,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图书馆、体育场、活动场所齐全;农家饭店、农家旅馆、旅游商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大寨,处处透着和谐和安逸。
本报记者翟翠明 赵峻青 苗武军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