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法国高等教育部公布了在法国土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花钱“买文凭”的调查结果,认定土伦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情况属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凭造假的为何又是中国人?买文凭为何独在中国有市场?
法国又曝“买卖洋文凭” 法国高等教育部于今年4月开始对中国留学生花钱买学位一事展开调查。
今年年初,法国当局接到了土伦大学一名教师的检举,称多名中国留学生以交钱为条件获得了学士和硕士文凭,但其中一些学生的法语讲得很糟糕,不太可能通过考试,他暗示此案牵涉到138名学生。该校企管研究所所长荣斯坦承,土伦大学企业管理学院院长让斯在接受警方调查时承认,2009年初曾有一名中国学生接触他,开价10万欧元,为大约60名同学购买学士及硕士学位。土伦大学校长乌埃斯拉蒂也承认,该大学把接待外国留学生作为优先政策,今年共接待了644名中国留学生,其中100多名新生不会讲法语。有部分中国学生被怀疑不是凭借真实成绩,而是以2700欧元的价格“购买”了毕业文凭。
9月8日,调查结论公布。法国教育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指出,在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对他们成绩进行评定时,土伦大学都存在着严重的违规现象,这些现象已被调查报告充分“曝光”。目前,教育部门将把相关调查结果送交法国检察部门。佩克雷斯已要求监察部门对该校相关人员予以纪律处分,土伦大学校长将被问责。
中方也迅速做出反应。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吊销作弊者的文凭,并提出相关劝勉和告诫。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学历文凭互认,以及双方的高等教育合作。他还表示,之前中国自费留学生也曾在其他国家发生过类似的花钱购买真文凭的事件,“经过到相关国家的相关学校核查,最终都吊销了他们的文凭”。
据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查询系统,用于核实自费留学人员在国外获得文凭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假文凭”。
土伦大学这次事件我们看到,大学是真的,它是在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法国公立大学的名单上。大学没有问题,文凭也没有问题,可是获取文凭的方式是假的。
相关评论指出,留学出国学技术、学文化,也要学一点诚信,学一点责任。
“买卖洋文凭”并非个例 在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出现假文凭还是个别案例。2000年以后,人们发现,假洋文凭的案例越来越多,而且分布在各个国家。
在法国,类似文凭买卖现象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出现了。第一起事件发生在2004到2005学年,当时一名难以通过考试的中国学生设法买通学院的人士,获得了一张宝贵的文凭。自此,他就想到可以从那些和他一样想要获得文凭的人身上获益,每张假文凭要价2700欧元。2700欧元约合人民币25000块钱,用这样的价钱购买一张土伦大学的留学证书,对于很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太贵的价格。
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多国也都有文凭造假现象的发生。在2006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3万例,其中假洋文凭所占比例较前几年有所上升,主要以学士、硕士文凭造假为主。其中有人甚至凭借假洋文凭进入了科研单位和高校。如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家中伪造哈佛大学博士文凭,被浙江大学数学中心聘为研究员;从海外归来的陈琳自称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员博士生,被山东外事翻译学院聘为常务院长,年薪百万。
还有更为典型的例子:2008年11月13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宣布开除50名涉嫌伪造留学申请文件的中国籍学生,其中包括33名攻读硕士和17名攻读本科的学生,其中49人来自中国内地、1人来自中国台湾,他们中大部分人于今年9月入读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校方表示,“这些学生的申请文件经过伪造或者成绩被篡改”,“伪造的质量很高,以至于招生部门无法通过常规的检查发现。”据称,纽卡斯尔大学在对海外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后发现他们成绩相当糟糕,无法跟上课程,引起怀疑后与文凭或证书颁发机构进行核实,结果发现大量申请材料是经过伪造的。
纽卡斯尔大学称,很多被辞退的学生受到弄虚作假的留学中介的欺骗,这些留学中介代他们提交了这些伪证,使这些学生成为“受害者”。
“洋文凭”为何中国吃香 中国学生留学潮有几种不同情况。早期主要是以国家计划公派为主,那被称作一个少而精的时代。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门打开了,自由流动越来越多。目前主要表现有两类:一类学生及家长认为国内和国外在教育的体制、方式、水平等方面有差距,我到那里去是要学别人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类是主体。第二类是一些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学生,绕道国外,而国外也瞄准了国内这样一个市场,作出回应。前一类可以把它叫做取长,取别人之长,后一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避自己的短,在国内我竞争力不够,出国留学成了快捷方式。
目前国内出国留学热仍在继续升温。教育部的消息显示,2008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7万之多,创历史新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了。
作为家长而言,不管孩子是否适合到国外学习,就算勒紧了裤腰带,也要把孩子送出去“镀镀金”。而那些依靠父母、承载着光耀门楣重任的留学生们,学什么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获取一张“洋文凭”。因为它不仅能给父母一个交代,更能给自己一个美好未来。
因为中国恰恰就是一个非常看中学历文凭的国家。其实,把文凭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力素质的标准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无限夸大学历功能,导致整个社会“唯文凭是论”。当低学历遇到高文凭时,高文凭胜出;当高文凭遇到洋文凭时,洋文凭胜出。在如此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下,发生“买文凭”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买文凭”行为是对社会现实的迎合,是对社会把“文凭至上”、“洋文凭至上”作为人才选拔标准的最大讽刺。
近代以来,中国确实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无论是“开眼看世界”,还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相对于盲目自大和闭关锁国,均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学识和能力不是单纯一张“洋文凭”就可以完全概括的。“洋文凭”买卖事件给中国留学生整体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究竟该如何定位“洋文凭”,该如何选拔人才。
“不仅注重理论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文凭而不唯文凭才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正确标准。”这或许是一种主流的声音。
国家严查办学机构和项目 几年前的海归有着非常好的就业环境和市场,导致很多人要想到国外去镀一下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费留学的兴起,在出国留学人数迅速扩大的同时,难免泥沙俱下。一些实际上不具备留学素质的学生,现在基本上是“混”在国外。这样的留学生,如何获得货真价实的“洋文凭”?拿不到,只能作假。造假骗人,学识没有,道德不备,如何堪用?
中国孩子都是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诚信也是古往今来的为人准则。然而,一纸“洋文凭”却令他们轻易违背做人原则,甚至甘愿放弃了做人的尊严。相关评论文章指出,对此,有人认为,这些留学生把中国人的脸丢到了国外,其行为着实令人不齿;也有人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根本原因在于国外某些教育机构腐败。不管什么原因,警钟已经敲响。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开始了行动。8月4日,教育部宣布,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评估。前者共有管理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办学特色等9个一级指标,后者共有项目管理、培养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8个一级指标。评估结果分为合格、有条件合格和不合格三种。对于不合格机构和项目坚决亮红灯。
这或许是个信号。(高英) (来源:千龙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