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成就消息

投资西藏

  《新闻调查》2009年9月26日播出节目:《投资西藏》

  内容介绍:随着青藏铁路2006年的通车,内地有很多企业到西藏进行考察,其中有很多企业投资西藏,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投资西藏?它们又给西藏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个被称为“净土”的雪域高原,经济开发是否会带来生态环保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国家的援藏项目之外,企业投资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援藏力量。

  解说:当雄县地处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距离拉萨160多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是一个典型的牧业大县。23岁的藏族姑娘洛桑就住在这里,家里世代都以放牧为生。

  记者:哪个是你们家呀?

  洛桑(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 行政主管):那个。

  记者:那个房子?

  洛桑:这个大房子,新房子。

  记者:现在你们家养有多少头牦牛?

  欧杰(洛桑的父亲):90多。

  记者:90多头,那其它的那些牦牛都在哪儿呢?

  欧杰(洛桑的父亲):在山上那边。

  记者:过去你们家养得最多的时候,能养多少头?

  欧杰(洛桑的父亲):20 然后到30 40

  记者:现在那比过去要增加那么多了?

  欧杰(洛桑的父亲):增加好几倍。

  解说:洛桑一家五口人,父母一直在家里放牧牛羊,弟弟和妹妹在当雄县上初中。4年前,一家矿泉水公司落户当雄县,洛桑应聘进厂当了工人,后来又当了公司的行政主管,家里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记者:那你来到这儿上班之后,家里面的生活状况有变化吗?

  洛桑:变化很大。

  记者:因为我(到)这里来上班的时候,我的工资加上奖金4000多块钱,我弟弟妹妹的学费都用我的工资给他们解决,家里以前牦牛也不是很多,然后现在牦牛也多,然后盖了一个新房子。

  记者:是你挣的钱盖的

  洛桑:嗯

  记者:很能干啊。

  解说:从前,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洛桑初中毕业以后就辍学在家放牛,后来还到拉萨打过零工。

  记者:收入高吗?

  洛桑:不高。有时候都一个月才拿300多块钱。有时候我们牧民就是靠,你们也听说过,夏天挖虫草,冬天卖牛肉,这样的,但是我们家地的条件,卖牛,条件也不是很好,我们这边虫草也不多,所以也就只能靠我了,那时候我的能力也不是很大。

  记者:那时候每个月家里面的收入平均能有多少?

  洛桑:每个月有时候几百块钱,最好就是一千多块钱。

  记者:那还是很紧张的。

  洛桑:对。没上班之前,家里条件比较差。

  解说:去年年底,洛桑家从原来土坯盖的旧房子里搬到了新盖的水泥砖瓦房里,面积也是村里比较大的一家。

  记者:盖这房子花了多少钱?

  洛桑:4万多。80%是我的吧,当然也有爸爸妈妈的功劳。就是上班以后,家庭的情况,生活方面,还有钱、费用,都靠我。对我自己来说改变也很大,没有去水厂上班,在农村待的话,和爸爸妈妈一样了,从小就放牛,过这种生活。

  解说:洛桑工作的矿泉水公司就座落在当雄县城附近的山脚下。2005年8月,北京中稷佳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这里修建了西藏冰川矿泉水公司,它们生产的矿泉水水源来自念青唐古拉山海拔5100米的冰川,这种矿泉水也因此得名“5100”。

  记者:蓝天、白云,辽阔的牧场,连绵的山脉,在这样风景如画的雪域高原上,建起了一排排蓝色的厂房,也显得格外地醒目。在当雄县,海拔4400米建起的这座工厂呢,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工厂,它当初为什么在这里投资,在偏远山区建立起了这座工厂,又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呢?

  解说:姜晓虹,52岁,两年多前从新疆来到5100矿泉水厂担任总经理。

  记者:当时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在当雄投资?

  姜晓虹(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 总经理):是这样的。当时西藏有一个多吉院士,他发现了泉眼,而且他经过十几年的跟踪觉得这个水质非常好,但是他也苦于没有人投资把这么好的水带出去。

  解说:位于当雄县海拔5100米的纯天然矿泉水水源早在1987年就被发现,但那时西藏交通条件落后,而且当雄县的电力供应很长时间里都难以解决。

  张进才(西藏自治区当雄县 副县长):当时仅仅是县里面自己有一个小型的发电机,水力发电厂,这个发电厂仅仅满足机关和沿线的一些群众的生活用电,根本承受不了大规模、上负荷的工用电

  姜晓虹:在铁路没有开通之前,它经营受到的制约比较大,第一它原材料也好,它产品也好,它全部要通过汽车运输,汽车运输有两大特点,一个是运气长,再一个成本高,因为这条路上,它是高原,它会遇到一些天气的变化。

  记者:不确定因素。

  姜总: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一些。

  解说:2000年,当雄县终于解决了大规模的用电问题,2006年青藏铁路又全线通车,当雄县也是其中的一站,这为十几年来一直难以开发的冰川矿泉水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

  姜晓虹:可以这样讲,这个企业是借助了青藏铁路路这样一个开通飞速发展的。我们一年上一条进口的生产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产量每年是以200%的速度在递增。

  解说:随着5100矿泉水公司的快速发展,周围越来越多的牧民被招聘进厂当了工人,目前这里有212名员工,其中155名都是当地的藏族牧民。

  姜晓虹:我们招工一般都是让当地的劳动部门帮我们招工。

  记者:你们提出来的要求是什么?

  姜晓虹:必须是当地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企业你既然建在这个地方,要解决当地一些就业问题。

  记者:这个就业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和县政府有协议吗?

  县长:我们提出来两条意见,一是你给我完税,,你作为你作为企业合法纳税就行了,第二个问题,在你企业允许情况下,普通工人就在当地的牧民群众子女当中录用,为什么呢?解决一个(人)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了。

  解说: 5100矿泉水公司除了在当地招聘员工,还与它们所在冲嘎村签订协议,由村里的牧民们专门负责水厂的货物运输,目前通过贷款,冲嘎村已经有了38辆大货车。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跑运输的?

  多布洁(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公堂乡冲嘎村村民):去年开始。

  记者:那跑运输之前,您在家做什么呢?

  多布洁:小的时候上学嘛,然后在家放牛。

  记者:那时候放牛的时候一个月能收入多少钱?

  多布洁:反正每个月没算过,每年要算,8000块钱。

  记者:每年八千块钱左右

  多布洁:对

  记者,那一个月才几百块钱,那你跑了这个车之后,像现在的话,每个月这个经济收入能拿到多少?

  多布洁:现在就是每个月最多三万左右

  记者:是纯利润吗?

  多布洁:反正就是收入,能拿到3万。

  记者:这样的收入比过去要高多了?

  多布洁:就是高多了,反正变化多。

  解说:由于冲嘎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原来一直不通公路,也没有通电。随着“5100”矿泉水公司的进驻,这里通了公路,也有了电,冲嘎村的小学也由“5100”矿泉水公司出资进行了重建。

  记者:现在这个学校什么时候建的?

  贡嘎平错(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公堂乡冲嘎村村长):2006年。跟以前比的话,第一质量,以前都是土建的房子,现在的话是用水泥盖的,不一样。他土建的那个时候,才有几间房子,只有两三间,现在有七八间了。

  记者:规模也扩大了。

  解说:每年六一儿童节,5100矿泉水公司都会给冲嘎村的小学生们赠送礼物,每年对于考上大学的孩子,公司还给予两千元的补助。公司还每年拿出5万块钱,设立了扶贫基金,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

  姜晓虹: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企业你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同样也要有个社会效益,那么就是你在当地周围这个口碑,就是说怎么样让它认同,你要让它感觉到你这个企业给它带来的好,处那么它才能认同。

  解说: 2005年,当雄县的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仅2400多元。自从5100矿泉水公司落户以后,当雄县的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到去年,牧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了 60%.

  张进才(西藏自治区当雄县 副县长):截止到咱们财政上统计,咱们1至8月份光5100矿泉水这个水厂入库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完税就达到1300万。

  记者:这个和往年当雄的财政相比是个什么概念?

  张进才(西藏自治区当雄县 副县长):2008年我们当雄县的财政是1485万,这两个数字比较,也就是说这一个企业顶了我们去年一年的财政。

  解说: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到西藏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据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目前已经有2000多家内地企业到西藏投资,到位资金达180多亿元。

  记者:中央政策的支持对于西藏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有什么倾斜?

  马菁林(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应该说这种倾斜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从去年开始,全国取了农业税,但是西藏压根儿就没有征收过。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税收比全国是低3个百分点,增值税还是所得税,都低3个百分点。当然企业发展了,经济也在不断地增长,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讲,这不是关键。

  记者:关键是什么?

  马菁林:关键是西藏发展起来,所以我们更多的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税收上,而是放水养鱼啊,必须先让老百姓富起来,然后整个西藏才能富起来。

  解说:当雄县具有特殊的冰川矿泉水资源,那么对于没有矿产资源的传统产业地区,经济又是如何发展的,外来企业又是否会投资呢?

  解说:西藏的9月,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记者来到距离拉萨30多公里的达孜县,这里是典型农业大县。

  记者:这青稞要是丰收之后,一般家里会怎么来处理?

  达珍(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塔杰乡乡长):咱们青稞这一块儿的话,还是会制糌粑,就是平时吃的,有些还是要制酒,

  记者:在哪儿制呢?是自己制呢?还是?

  达珍:以前是自己制,那么就是从我们达孜县从内地这块儿(引进)企业家,到我们这个地方进行办企业,这么过来之后,它们现在在收购青稞。

  解说:从2007年开始,塔杰乡2500亩的青稞都由达孜县的一家青稞酒厂收购,而且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

  达珍:那么就是从市场上来说的话,咱们青稞价位不高,才9毛钱,但是从企业这块儿的话,它就比市场价上面还要偏高4毛到3毛, 1块2, 1块3,这样去收购。

  记者:现在是2500亩的青稞,到丰收的时候它们企业一定会收购吗?

  达珍:对,企业一定会收购。因为在这个当中,县委县政府有一个从农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这个地方,有一个订单式的工作格局,酒业(公司)跟我们这边有一个2500亩收购的,算是一个基地吧。

  解说: 2004年,来自江苏启东的一家民营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在达孜县兴建了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对藏区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良,酿造青稞酒。并和达孜县农牧局签订了协议,每年收购五、六千吨的青稞。除了收购青稞,藏缘青稞酒业公司还在当地招聘了大批员工。目前全厂216人名员工中有180多人都是当地的藏族农民。藏族姑娘罗珍卓玛就是应聘进厂的当地农民,现在她不仅在青稞酒业公司上班,家里种植的青稞也都卖给了这里。那么他们家的生活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记者来到了他们家。

  记者:你们家种了多少亩地?

  格桑拉姆(罗珍卓玛的母亲):12亩。

  记者:种的都是什么呢?

  格桑拉姆:青稞、小麦,还有一个土豆。

  记者:像你们家种的青稞,丰收了以后怎么办呢?

  格桑拉姆:一般的话,以前的话都不卖,然后放在家里面,然后有时候经济上面不是(很好)的话,然后就换,比如说在小卖部他们买一点酥油的话,就是用青稞来(换)。

  记者:换物品可以。那像那个时候,你们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呢?

  格桑拉姆:有的时候就是卖土豆,

  记者:那一个月才能收入多少钱?

  格桑拉姆:一般的话,一个月有时候50 有时候100,就是这样的。

  记者:你们现在要卖这个青稞,像你们家,现在青稞这块儿收入能收入多少?

  格桑拉姆:有时候青稞多一点时候,收入的两千多点。

  解说:罗珍卓玛一家三口,父亲早年去世,只有母亲和哥哥,由于家境贫困,罗珍卓玛只上过小学,几乎不会汉语。到青稞酒厂上班以后,她的工资成了家里最主要的收入。

  罗珍卓玛:她的意思是(在)公司一个月有时候1000(块钱),有时候请一请假的话工资也少了一点。然后她把那个钱交给了母亲,然后母亲买这些,都是她自己钱买来的,然后这些。记者:你说窗帘啊?

  格桑拉姆:不是,那个玻璃,那个窗户,然后家里面的那些(家具)。

  记者:这个房子是刚改建的是吗?

  格桑拉姆:意思是,她在那边青稞酒厂里上班,然后挣来的工资就盖了这个房子。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过去的房子是个什么样子?

  格桑拉姆:以前的房子在那边,就是一间,厨房也好,反正住的人也好,都是这个一间。

  记者:那很紧张啊,住房?

  格桑拉姆:那等于说你们家里面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的话,现在可能要好一点,经济的状况,是吗?

  格桑拉姆:以前的话,没钱,然后他们一直在那个地方喝开水,现在的话有了一点钱,可以喝酥油茶。

  记者:以前连酥油茶都不能喝吗?

  格桑拉姆:没有。

  解说:自从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和达孜县签订了收购协议,作为青稞收购基地的塔杰乡,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达珍(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塔杰乡乡长):跟收购之前相比的话,老百姓在纯收入当中可以提高到500到800元,那么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这个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854(元),在每一年的增幅当中是13%地在进行增长。

  解说:在达孜县,目前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就业的不仅藏缘青稞酒业公司一家企业,2002年,达孜县兴建了占地1600亩的工业园区,计划引入企业30家,目前已经有11家企业入住,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韩宏亮(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副县长):这个项目全部建成以后,两到三年以后可以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

  记者:这样一个数字对达孜县整个剩余劳动力这个比例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韩宏亮:如果2000多的话可以解决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还有部分他可以出去打工,第二个就是促进了农畜产品的转化和增收。

  解说:在2002年工业园区兴建以前,达孜县一直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42万元。

  记者:这是2005年最初的时候整个工业的税收是320多万。这是2009年,计划1600万,

  韩宏亮:六年多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的工业税收增长了十多倍。

  解说:在达孜县工业园区,最大的两家企业都是来自内地的投资,除了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另一家是生产太阳能光电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那么这家企业的发展如何,它又给西藏带来了什么呢?

  解说:9月14号这一天,英利新能源公司的三名员工要去往700公里之外的林芝地区,对他们在一个偏远乡村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记者和他们一同前往。

  记者:这段路够险的?

  牛冬(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段路对我们来说,它应该是非常好的道路了。

  记者:最艰险的路你给描述一下是什么样子?

  牛冬:例如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丹增师傅我们一块去的那曲和措勤县,在路上整整要走三天三夜,而且要翻一个海拔将近6000米的一个大山,那么它几乎是没有路,那么车子就是自己找路,颠着走,那么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无人区,这么去跑。

  解说:为了给偏远地区安装和维护太阳能发电系统,英利公司的员工已经跑遍了阿里、那曲、可可西里等几乎整个西藏地区。沿着川藏线,我们从早上跑到晚上,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才慢慢接近目的地。

  记者:就是这个村子是吗?

  牛冬:对,就是上面这个村庄,

  记者:有多少户,今天要检修的?

  牛冬:可能有个25、26户吧。

  记者:20多户是吧。

  牛冬:对。

  记者:700多公里,14个小时,我们终于从拉萨来到了林芝地区多密县的米堆村,一路行来,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呢,路况也非常地危险,行进在山间的时候,路边就是万丈悬崖,而这样的状态只是他们日常的一种工作的正常的一种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支撑着他们这项工作还有坚持,也许只有在采访中去寻找答案了。

  记者:我们到山上去看一下。

  牛冬:好,我们一块去看看。

  记者:是这家是吗?这一家设备坏了

  牛冬:屋子里面太暗了

  咱们把它搬到外头去看看吧

  记者:这个是什么部件?

  牛冬:我现在正在拿的,这是一个控制逆变一体机,这是两块蓄电池。那么就是靠太阳能电池板发出来的电以后,通过这个控制器,再输送到蓄电池里面把它储存起来。

  记者:就是像那块电池板,是吗?靠它吸收电能,转化电能?

  牛冬:对,靠它来吸收太阳能光,把它转化为电能。

  记者:像每天日照的量,大概能供多少瓦用电呢?

  牛冬:每天就是达到5个小时的日照的时候,它就可以保证咱们农民家庭的一台电视机,一台打茶机,一台DVD,再到三个照明的节能灯泡。那么每天可以给它提供不低于4个小时的用电需求,并且能达到连续三个阴雨天。

  记者:维持三个阴雨天的这样一个电量。

  解说:米堆村紧靠林芝地区的旅游胜地米堆冰川,不远处就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冰川,虽然这里也有小型的水利发电设备,但只有夏天短短的几个月能够发电,从前也安装过小型太阳能发电设备,但只能提供5瓦的微弱电力。

  记者:在这儿试一下。

  牛冬:好了

  记者:你们现在家里的电都是靠太阳能来供吗?

  其美多加(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村民):以前用小的(太阳能)的时候就是5瓦的,只有那个烧灯泡能照亮。现在我们2008年5月份装了以后,它那个打茶机,还有那个电视机,还有照明都可以了。

  记者:这个电视机也是去年买的是吗?

  记者:现在电视什么的都可以用了

  其美多加:可以用了

  解说:米堆村是一个只有25户,130多人的小村庄,这里也是玉普乡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去年5月,作为当地政府的扶贫项目,英利公司给每一户都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记者:那以前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照明用电的问题呢?

  扎西朗杰(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村长):以前没有太阳能之前全是靠油树,

  点蜡烛那样点。(有了)太阳能以后,就能看电视机,什么新闻,什么都能看得到。以前什么都没有,人就过得像瞎子一样的。

  记者:那像这样一套设备安下来要多少钱?

  贾文生(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乡长)这样一套设备安下来要一万多块钱,一个家用系统的话,整个。

  记者:那资金怎么来解决呢?

  贾文生:资金是国家扶贫项目的整乡推进项目里面的资金来解决的。

  记者:如果说有问题的话,怎么来进行检修呢?怎么来修理呢?

  贾文生:他们派人员来检修和维护。

  记者:我觉得太麻烦,每次从拉萨十几个小时跑到这个地方来。

  贾文生:因为有个这样的问题,这个里面的安装看着简单,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来弄,实际上弄不好,因为这个电器、包括逆变电器拿到一般的家电维修店是没办法维修的。

  解说:为了给整个西藏的无电地区安装和检修太阳能发电设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是英利公司员工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它们几乎已经跑遍了整个西藏地区。

  记者:你要跑最远的地方要跑多久?

  丹增(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最远的地方是跑了来回就五天左右,做工程,早晚24个小时都滚动地跑,晚上不休息。

  记者:那身体受得了吗?

  丹增:受得了。

  记者:那是什么路况?

  丹增:整个都是土路,还有沼泽、泥沙路,冬天的话,下雪,或者夏天的话,下雨,这个路比较悬。几乎一路看路,看那个山。

  记者:看什么呢?

  丹增:山路有一些,滚不滚石头,雨水比较大的时候容易冲那个公路,泥石流。

  解说:孟凡波去年刚刚从总公司调到西藏分公司,去年12月,第一次出差就是去往1700公里之外的高海拔地区阿里。

  孟凡波(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到那个阿里普兰县境内,能达到零下30多度 ,将近40度。我到那儿有剧烈的高原反应,心跳加速,我基本上吃着速效救心丸过去的。

  解说:那次阿里之行,让小孟深深地理解了一个流传在公司里的故事。

  孟凡波:当时有一个工程在那儿,需要施工一个月,而且是个无人地区。施工完成的时候,我们的那个司机师傅开车去接他的时候,当时看着说都不认识他了,满脸的皮都脱了,而且见到我就哭,将近40岁的一个汉子见到人了,太激动了,他真是哭出声来了,痛哭流泪。我这次下了一趟地区之后,走了一趟阿里之后,听到的这个故事感触非常非常多。

  记者: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想,就是为了一份工作付出这么艰苦的代价?

  孟凡波:值得,我认为值得。我们到了之后,是全村老百姓都出来欢迎我们,献酥油茶,献青稞酒,献哈达,给我们唱颂歌,所献的哈达有多少?200条之多,应该是每户一个。当时是这样,我很激动。怎么说呢?就是再过几十年,可能我老的时候,我相信我这一段经历我会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记者:你们希望给这个地方带来什么?

  孟凡波:带来光明。

  解说:目前在西藏的阿里、那曲等很多的偏远无电地区,甚至在珠峰大本营都可以看到英利公司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同时,走在拉萨的一些公园、街道和单位,也可以看到很多靠靠太阳能发电的路灯、景观灯。 200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河北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投资2000万在拉萨设立了分公司,专门生产、安装太阳能光伏产品。

  记者:你们企业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西藏进行投资办厂?

  牛冬:西藏它应该说是具有全世界最好的太阳能资源它全世界排第二整个西藏地区平均日照时间在2600小时以上 年平均日照像拉萨 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更长这对于太阳能产业而言是怎样的一种影响它发电量大它的发电量可能是内地的1.2倍、1.5倍 甚至2倍

  解说:在英利公司看来,对于生态环境本来就较为脆弱的青藏高原来说,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记者:你刚才一直在提清洁环保的概念,使用太阳能这样的一种发电设备之后,和过去的发电方式相比,究竟能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带来什么?

  牛冬:如果说作为一种常规能源,它要消耗煤炭,那么同时它要对高原的空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太阳能来讲,它是零排放。

  解说:据测算,利用太阳能,每发1度电可以煤炭400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0克。目前,这种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已经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西藏,在世人心目中,是一片高原净土,发展经济,难免会影响甚至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2002年,当达孜县准备兴建开发区的时候,就曾经为此出现过争议。

  韩宏亮(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副县长):当时还有一种争议?就是西藏要不要搞工业。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

  韩宏亮:因为一直从传统的思维当中认为,西藏应该是一块净土,担心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的发展会对生态造成影响。

  记者串场::达孜县城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县,当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来这里投资办厂,这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这些企业来这里时候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何进行保护,这也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解说:今天,达孜县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企业也已经大量进驻,那么当初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争议,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

  韩宏亮(西藏自治区达孜县 副县长):应该说当时政府应该说是下了决心,凡是五小的项目和有污染的项目,我们一概是免谈,一律不允许进园区。

  马菁林(西藏自治区发改委 新闻发言人):我们这个招商引资,应该说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一个比较高的门槛,就是招商引资要变成招商选资,我们是,你再有钱我们也是不接受的,你比如说高耗能的、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的,这之类的,凡是对西藏的整个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我们是坚决拒之区门之外的。

  解说:对于已经落户达孜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来说,生态环保也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首要因素。今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的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同时也将投资8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明年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这是现在的这个污水排放口,是吧?

  沈健(西藏藏缘青稞酒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对。

  记者:现在像每天的这个污水排放量有多少?

  沈健:现在目前我们排放量只有五、六吨,这个量很小。

  记者:像这些污水要排放到哪儿去?

  沈健:目前是排到那个城市管网。

  记者:按照你们的设想,在建设的这个污水处理站,它的日处理污水量能达到多少?

  沈健:我们计划达到100吨的日处理量。

  解说:实际上,在当雄县引入5100矿泉水公司的时候,生态环保也是当地政府曾经担忧的首要问题。

  张进才(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副县长):当时对生产工艺没了解之前,想这个毕竟它也是一种矿产资源的开发。

  记者:担心什么呢?

  张进才:就是说像那个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式那种,它在搞基本建设的时候,对植被的破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本来高海拔地区生态是非常脆弱的,一片草场它要是退化以后,你要让它恢复,它要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

  记者:这是一个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

  张进才:对,但是整个生产工艺看完以后,基本上没什么顾虑了,但事实也证明,这个企业没有产生说大规模的生产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很环保的企业。

  解说:5100矿泉水公司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生态环保,并在在水源地划出了6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现在,姜晓虹每周都要到水源地看一看,并采集水样进行检测。

  记者:这个不锈钢的管道是你们泉眼流下来的水?

  姜晓虹:对,我们这个不锈钢管道就是顺着我们的泉眼,从泉眼接出来的水,顺着这个就流下去。

  记者:为什么这么设置呢,像这样的管道?

  姜晓虹:因为这个就是说,咱们西藏的植被非常脆弱,为了不破坏它的植被,所以我们这个管道就铺设在这个地面上,就用这个石头做一个简单的防护。

  记者:像这个严格防护区是谁制定的?

  姜晓虹:国家标准,泉眼的范围内,泉眼在一定的范围内,必须要做三级防护,这个严格防护区就代表着什么,在这个防护区内就是任何其他外来人员不得进入,还有不允许在这里放牧。

  解说:改革开放之后,西藏的经济发展已经连续1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近十年来,农牧民的人均收也以平均11%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内地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

  记者:当内地的很多企业来到西藏进行投资的时候,对西藏直接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马菁林:给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你比方说,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与市场相对接的方式等等。对西藏本地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带动作用是很强的。这个同时,还有一些观念的变革。

  解说:洛桑是当年第一批被招进5100矿泉水厂的工人,工作4年之后,她已经是公司的行政主管,去年她又学会了熟练地使用电脑。

  记者:谁教你的?

  洛桑(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 行政主管):姜总,还有等等,好多人在教我。

  记者:你在之前,来到企业之前,对电脑你有基础吗?

  洛桑:没有,一点都没有。

  记者:那学起来很困难吧?

  洛桑:有点困难,因为我刚刚进厂的时候,比如说汉字、汉话都不是很好,就是有时候,我们跟汉族同事打交道,就只能用哑语。就是我们要吃饭,就拿着碗,跟他们一起去吃饭。

  记者:就是指着碗这样?

  洛桑:对 对 对

  姜晓虹:朗杰,你上来给我写两个字。

  解说:在5100矿泉水公司,大部分员工藏族员工刚进厂的时候都不太会说汉语。于是从建厂开始,公司都定期地对藏族员工进行培训。

  记者:打扰你们一下,我是想问一下,像这样的培训在平时多长时间举行一次?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员工们:一个月一次。

  记者:一个月,是吧?你们来企业之前有多少是懂汉语的,能举一下手吗?哦,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员工们:对。

  记者:那剩下的基本上都没学过汉语?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员工们:都没学过?

  记者:现在都完全用汉语来讲课你们没有问题吧?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员工们:没问题。

  记者:那你从你个人在这儿工作了几年的经历,你对自己的这两年的变化你会怎么来看?

  洛桑: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我个人感觉一年比一年好

  记者: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你自己觉得来到这个厂里以后?

  洛桑:我现在去过我以前没去过的地方,以前甚至想都没想过的地方,每年都可以出去看看,学习。比如说我去过北京、杭州、上海、天津、承德等等。

  解说:今天的西藏也许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为了西藏的明天,自治区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六大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藏药,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绿色食饮品等。

  记者:其实建国60年以来,整个包括西藏的发展我们都看到了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对于未来而(西藏自治区发改委 新闻发言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遵循着两条,这也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到本世纪中叶,西藏要在现代化建设当中走在全国的前列,西藏人民要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解说:对于每一个来西藏投资的企业和员工,它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未来规划。

  记者:按照你们的规划,你们对整个西藏产区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牛冬(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们希望呢,在未来,能让我们所有的无电地区,能让他们使用太阳能。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份利润,它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一个企业的一个社会责任。

  姜晓虹:我们就想给它带来长远的影响,就是我经常给他们说,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在这个工厂,你回到家以后,给你家庭也带来变化,因为我希望当地的这些藏族(群众)能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包括我们西藏经济的发展,他们也能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也能带动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水平能提高。

  记者:你在这儿工作了几年了,那你对未来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吗?

  洛桑:未来打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个车,然后我想把这里的工作一定会好好干下去,记者:和企业一同成长?

  洛桑:对,就是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

  记者:对于洛桑而言,如果没有这份企业的工作的话,她可能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依靠放牧在这个地方过着普通而平淡的生活,正是这份工作使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使自己家庭的时候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在牧区像洛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牧区的孩子能够得到一个就业的机会,能够重新在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