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都周刊》 > 精彩报道

“大哥大”就是用来炫的

来源:南都周刊
2009年10月01日18:51
手握一个大哥大,在众人的注目下打电话,曾经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儿。

    手握一个大哥大,在众人的注目下打电话,曾经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儿。时至今日,手机已经是每人必备的通讯工具。


  “大哥大”就是用来炫的

  在这个经济腾飞的年代,我们的个人通讯工具也快速地更新换代,从不可一世的“大哥大”到“龟背”,再到现在人手一部的GSM手机,而互联网通讯手段也异彩纷呈。

  文·小敷

  砖头“大哥大”

  私人档案:某大型国企陈先生

  我是1989年买的“大哥大”,当时只有中国电信一家提供,两万块钱左右,是摩托罗拉的,型号不记得了。当时“大哥大”是身价和地位的象征,除了少数有钱人拥有外,连政府部门的官员领导都没有。当时的话费每个月要1000元以上,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大哥大”只有通话与储存电话号码等简单功能,而且特别重,外出都要用公文包把它装起来,夹在胳膊下;而且当时“大哥大”属贵重物,携带时很惹眼,所以很担心丢失或者被抢。我的“大哥大”很耐用,直到1994年因为电池老化才换新的。

  骑着单车打手机

  私人档案:王先生,私企老板

  1990年代初我在昆仑科技下属的昆仑电脑世界公司当经理,虽然一开始有数字手机的时候就配了一台龟背手机,但那时手机费用贵,又是双向收费,所以还是配了台寻呼机。机刚出现时很流行,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找到了。我始终记得别在腰间的寻呼机滴滴滴的响声,现在回味起来很有感触。寻呼机每次接到寻呼后都要到处找电话回复,时间赶得急时就觉得很麻烦。

  我的第一台数字手机是摩托罗拉的,因为电池很厚,俗称为“龟背”手机,当时要近一万元一台,后来不小心弄丢了,还写了报告申请分期扣工资赔偿,不过老板没让我赔,又给我配了一台新的。

  当时我是骑单车上班的,但有电话就停下来接,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估计是在想,有钱买手机的人还骑单车?当年公司就我和老板有手机,我是特不好意思在路上打手机的,是怕人以为我显摆,还是骑着单车去显摆,也会害怕被抢。当时话费很贵,拨打和接听都五毛一分钟,每个月花费在300~400元左右,在当时应该算很多了,幸好不是自己掏。当时身边还没有朋友自费买手机,大概过了两年手机才开始普及。广州第一批数码手机上市后一个月左右,我也买了第一台个人的手机,诺基亚的5110。

  第一次上网

  私人档案:麦田,1990年代IT从业者

  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还只有几台大型计算机在计算中心,没有微机,只有终端,自然更没有Internet。

  1995年,我到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此时广州已经出现了ISP:广州电信数据分局、飞捷、视聆通,但此时还几乎没有多少人上网,而虽然我在电脑行业工作,对网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却还只是通过看参考消息上对Internet的介绍文章而来,只知道在Internet上可以浏览文章,还可以下载文件,但究竟怎样去浏览,怎样去下载,却完全没有感性的认识。

  1996年底,广州飞捷公司和我们的公司合作,在广州飞捷环市西的营业厅里,我第一次有了上网冲浪的体验,不过当时国内有内容的站点还真的不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位网友的个人网站,那位网友网名叫carboy,也就是杨震霆,他的个人网站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设置电脑和浏览器来上网,对刚接触网络的我们来说,感到真是非常的实用,只是当时的网络又慢又少内容,而且上网费用也贵,飞捷直通Internet的收费是0.2元/分钟,因此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网民。

  1997年底,由于我被调回总公司负责全公司的IT工作,此时用moden拨号上网包月的费用已不算太贵,所以开通了一个上网账号,从此以后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可以上网了。于是开始成为真正的“网民”。

  当时路由器还是很贵的东西,所以公司里是用wingate这类软件来实现共享上网的,OICQ推出大概2个月我就有号了吧,不过觉得太多陌生人加,烦,加上当时传文件不稳定,就没有继续用。现在回想起来,几个人共享一条moden线路,只有56K的速率上网,还真是慢得可怜。因为从事这样的工作,所以也要负责公司的网页维护等工作,我生活也和Internet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到2000年前,我和Internet之间的关系,还主要是工作上的关系,但之后,Internet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我的个人生活。

  从“大哥大”聊到QQ

  BP机,传呼机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那时候使用的是模拟信号BP机,用户需致电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1984年,广州开通数字寻呼台,用户才可以直接看到回电号码,同时按一定顺序组成的数字还可以表达一些意思。1992年,国内企业浪潮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出汉字BP机,用户不用满大街找电话就可以知道呼叫内容。早期的BP机全是进口产品,品牌包括摩托罗拉、松下等。

  大哥大

   “大哥大”源于粤港人称呼帮会头目的用语,“大哥大”在手机刚出现的年代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总会引来旁人羡慕的眼光。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性格内敛的人,会将大哥大放在擦得铮亮的老板包中,老板包夹在腋下。适当时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

  小灵通

  1997年由斯达康的鼻祖——吴鹰从日本引进的,一直是受政策限制不允许应用,后来得到默许发展。1999年到2004年是小灵通最辉煌的几年,大有超过手机的气势。由于手机资费的下降和单向收费的落实,使小灵通没了发展的空间。著名品牌有斯达康、英华OK、科盛三大品牌。

  GSM手机

  大哥大以后,移动电话逐渐发展成GSM手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1993年9月18日,浙江嘉兴首先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网。1994年10月,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容量为5万门,从此GSM手机在国内迅速成长,发展到今天几乎人手一机。

  电子邮件

  1986年8月25日,吴为民开始试验发送“邮件”,收信人是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斯坦伯格教授。11点11分24秒,邮件发送成功,成为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民反应非常强烈,每天注册用户达2000多人,半年内用户达30万。

  ICQ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Mirabilis公司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QQ

  1997年,马化腾与张志东用了数月时间,开发出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ICQ类似产品。腾讯公司将新软件命名为OICQ。 1999年9月和2000年2月,美国在线发出两封律师函向腾讯公司交涉,认为OICQ的域名oicq.com构成对ICQ域名的侵权,有误导用户认为OICQ的服务就是ICQ的服务之嫌。鉴于美国法律规定被告的名字与原告的名字有超过2/3的相似之处,就可以构成侵权,2000年4月,oicq.com改名为tencent.com。此时腾讯公司的用户市场已经打开,市场开始稳定成熟。为避免与ICQ间的纠纷,腾讯公司决定全面更换OICQ的名称,改称“腾讯QQ”。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