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大博雅学院试水通识教改 校长称最怕有名无实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0月08日05:33

  请吃饭的校长:

  最怕“通识”有名无实

  “在某种意义上,上好通识课比上好本专业的课更难。”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指出。

  第一天开讲的课程是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先秦两汉)”和“中国艺术史”、亚太研究院的“世界宗教与民族冲突”、生命科学学院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学院的“现代生物技术导论”、中文系的“中国诗词”和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导论”等。其中,王金发教授和黄天骥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3天后,另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李萍开讲“伦理学问题讨论”。

  七十多岁德高望重的黄天骥首次担任通识课教师,面对非中文系大一新生开讲诗词。“想到他们不是中文专业,讲课时会注意技巧,多用例子来解释,而且和中学语文知识衔接,把不同学科打通上课,通识课教师需要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临场处理和选择。”

  开学以来,主抓通识教育改革的副校长陈春声很忙,最近几天他忙着掏钱请文学院、岭南学院和外语学院的知名教授们吃饭。“没有合适的老师,是我最大的困难。能把本专业的课程讲到外专业的学生也爱听,很不容易。现在我是先挑老师再挑课,先看老师行不行,再决定开哪一门核心课。”

  作为中山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主任,校长黄达人已经给了甘阳30个教师编制,职责上希望实现“三位一体”——既能担任通识课教授,又能给博雅学院上课,最好还能承担高等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陈春声坦言,这些老师最主要的工作量,还是用在通识教育。

  “全国高校中推行通识教育的,中山大学并非第一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都有好的探索,但我们的方案还是比较与众不同的”。陈春声认为,与国内其他院校展开的通识教育相比,中大这次推出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最大特点是强调通识教育的可持续性,要与现阶段中国大学的教育教学体制平稳衔接。

  “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有名无实。”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全国通识教育会议上,甘阳曾提出,通识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往往难以持续。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识教育课程常常游离于学校主体课程之外,因此会被边缘化而难以保证课程质量。中大这次对症下药,特别注重通识课程与学校主干课程的有机联系,在课程组织上采用了国外大学常用的“双重编码课程”,把若干院系最核心的主干基础课同时作为通识课程。

  比如,历史系新开设的“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课程”,就既是历史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可选修的通识核心课程。“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通识课程不是随便听听的浅显课程,而是有专业基础课要求的优质通识课程。”甘阳说。

  类似的“双重编码课程”还有由哲学系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先秦)”以及由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等。甘阳认为,这些都是文史哲等各系常年开设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把其同时作为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就既使通识教育课程有质量的保证,而且具有可持续性。

  涌现的难题:

  清华北大没有多校区

  “要比别人先做改革,中大面临的困难很多。”陈春声说,首先是学生多。

  中山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大通识教育委员会,校长黄达人亲自做主任。甘阳担任通识教育总监,其策划和统筹珠海通识教育所占的时间,远远大于花在博雅学院上的精力。“要面向五千多学生,新通识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也远比博雅学院课程复杂和困难得多。”

  “清华和北大招生数量没有我们这么多,也没有多校区办学的问题。比如我们东校区没有文、史、哲的院系,这些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入选通识核心课程后,无法让外专业的同学与本专业的学生一起修读,要让老师们专门为通识课程跨校区教学,相当牵扯时间和精力。”

  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习惯做法,让博士生担任助教,从而改变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中大班授课,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难以沟通交流的弊病,是中山大学进行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探索。甘阳说,学校规定,从本学年开始,所有博士研究生都必须担任教学助理工作,重点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助教需求。”

  从新学期开始,中大对所有博士生进行了本科课程教学助理工作培训,校长黄达人亲自做培训辅导报告,“博士生做助教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保障教学质量的普遍措施,也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中国的大学以往对这方面重视不够,需要大力加强。”

  他认为,博士研究生担任本科教学助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担任教学助理也有利于博士生的自身成长。

  “不过,现在我们的博士生还不够”,陈春声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山大学共有32000名本科生,每个本科生一个学期平均要上4~5门课程,如果每门本科生课程按30名学生配备一名博士生教学助理的标准,每学期可能需要4000~5000名本科教学助理,而现在每学期能担任教学助理的博士生有1200人左右,大概只能满足1/4的需求。

  实际上,在推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陈春声还希望能完成整座高校的校区布局调整。中山大学目前有珠海校区、东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四块,有些校区本科生太少,有些校区基本上没有硕士生,一个校区没有本硕博的完整体系,对大学教育氛围的营造并不理想。按照去年开始实施,计划2012年底完成的《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到2013年的时候,每个校区都会有比较完整的本—硕—博教育体系,对整体大有益处。

  足够的信心:

  五年后会有高校跟上

  “我可以放言,珠海校区的这个方案将是全中国最好的一个。”甘阳非常自信。

  按照计划,从2010年9月起,经过系统设计的新通识教育课程也将在其他校区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中开设。而甘阳的期望是,经过3~5年的磨合,逐步取消中山大学现有的公共课制度,完全建立全新的通识教育制度。这位从2003年“北大改革”风波中崛起的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标志人物,这一次是否终于在南方的高校中找到了他实践理论的落脚点?

  2003年,关于“北大改革”的辩论喧嚣一时。当时张维迎等学者在北大推出改革方案,试图推行企业化管理,倡导英文教学而非母语教学等等。甘阳发表《大学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北大改革》一文,率先发起对北大改革方案的批评,随后接连发表《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等文,促使北大最后对改革方案被迫做了调整。

  其后,甘阳开始在国内大力倡导通识教育,认为这才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真正精华所在。

  2005年甘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大型会议,来自中国几十所大学的百多位学者教授参与,并就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达成了重要共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不是要盲目模仿美国大学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学习美国大学对学生从严要求的实质,特别要抓住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这两个基本点。提倡学生小班讨论和助教制度,改变以前只是老师满堂灌的状况,并且让研究生通过担任助教获得多方面锻炼。

  “我承认,理想化推行有很大难度,但是我们在作充分的尝试,你不能永远都呆在岸上学泳姿,游泳肯定要下水,即使会呛水。中大为了做这件事,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而且我们研究的探索都是有可持续发展可能的,防止过去很多尝试那样虚化和逐渐被边缘化。”

  “关键的关键还是课程,我们是否能准备足够的大类平台课程?这些课程还要能接上几年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像浙江大学那样完全不分专业招生,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问题,但也有隐忧,课程结构是否准备好了?有没有稳健的公共平台课体系?有没有足够的通识课师资?教育改革还是要相对保守地推行。”

  “我想,再过5年左右吧,会有其他高校跟上的,如果是在江浙等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可能两三年后就会有高校跟上。未来几年,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甘阳认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蕴贤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