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特刊
《毛主席扶我们上担架》的故事讲述的是在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正值战斗激烈的时候,敌人的反击猛烈,时任红1军团保卫局警卫排排长的游好扬及几个伤员战友在等担架队的到来,而这时,毛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及罗瑞卿局长来到前线看望伤员,毛主席亲切的话语,及体贴地为伤员喂水和找一些敌人丢下的大衣、棉被及树叶、茅草为伤员铺担架的举动,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游好扬将军后来回忆直罗镇战役,写下了《毛主席扶我们上担架》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这篇文章曾经发表在1957年《解放军文艺》(月刊)第12期上,还曾经被编入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文中,领袖和士兵的真实故事走进了千百万青少年的心中。游好扬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91年7月30日因病去世。
根据这段历史,画家张鹏、杨华等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毛主席扶我上担架》。作品规格长6米,宽2.5米。
从整体看,本画很有情节表现性,重视情节但不拘于情节,通过画面完美地表现了画中情节,含蓄地表达了纪念碑绘画的特点。
现在我们进入主画面,首先说后面手拿望远镜望着远方的战士,说明战士们还在时时关心战争的情形,表达了战士的内心活动,深刻地体现了战士对胜利的向往。然后是总理,他的目光凝视远方,从宏观角度的刻画,阐释了战争的意义。
毛主席周围的战士的头下倾,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哀思和缅怀。往往主题绘画大而空,但这幅画立足于微观,运用悲怆的基调突出深沉的人文关怀,充分表达宏大的含义。
毛主席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作者对其进行了微观角度的刻画,体现了英雄主义形象。主席目光凝重,似乎在思考这前方道路如何进行,增添了画面的感情色彩。
画中第二个主角,也就是躺在担架上的战士,画面中他一只手摸着枪,体现了战死沙场的决心,鲜明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另一只手扶着主席,体现了革命大家庭中的关怀与友爱,含蓄地表达了对主席的关心与感激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英雄内心丰富的情感,更深层地突出了宏观的思想感情。
其实在画面中的这个战士就是游好扬将军。他是一位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打着赤脚,离别家乡,在迢迢万里的长征路上,成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一名卫士,凭着一杆钢枪,一个誓言,英勇作战,奋不顾身。当他身负重伤时,是毛主席亲手把他扶上担架。他身上伤痕累累,心中却只有一个信念:跟着毛主席,打败一切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这幅画的整体效果很好,较为完整地表现了当时的战斗场面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要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突出重点,抓住主题,深入人心。
作者张鹏,现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虽然他没有参过军当过兵,可是通过这幅画能充分体会到他对戎马一生的英雄将军怀着无限的敬意,所以他一直饱含着创作激情,用这幅作品表现出对革命老一辈的崇敬之情。
画家的画作主题鲜明、风格大气、人物灵动、画幅恢宏、构图饱满、画风沉雄。在他的画面上,作者把那些认为能增强画面效果的部分突出与强化,而对那些次要的、无助于画面表现的繁琐细节加以删除、省略,从而使画面结构与表现语言整体、概括而显得神采四溢。在基本是写实的画面上,作者大胆运用一些抽象的元素,以点、线、面的整体组合,在冷暖色的对比中增强视觉效应,并以黑、白、灰的构成要素使画面结构既严谨又活泼,既真实又率意。应该说,画家在追求强健,硬朗的画风时,始终保留着对游好扬将军的深情,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自己的绘画语言中,以强烈的冲击力来传递浓郁的性格化内涵,流露出高涨的情绪化和对生命意义的抒发和表达。作品在笔触的有序的排列与色彩冷暖对比的韵律、节奏的交响中,烘托出核心主旨——毛主席和“我”。
在作品中,意象的选择是精心的,表现技法则是以油画的笔触、推远拉近及集中和分散的手法,使主题表达更清晰,毛主席的形象更伟大。(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