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安徽阜阳涌现“亿元村”群体 贫穷逼出富民之业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09年10月12日11:31

  阅读提示

  近年来,阜阳市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批“专业村”、“特色村”。在116个特色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达亿元以上的有9个,各具特色的“亿元村”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航标灯”。这些“亿元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贫穷逼出富民之业

  富裕的“亿元村”都有着贫穷的过去,而推动贫穷到富裕嬗变的,是阜阳农民的吃苦精神和创新意识。

  走进颍上县黄坝镇贾岗村,一座座别具一格、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幸福。走进群众家里,室内装潢考究,家具时尚新潮,冰箱、彩电、太阳能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话:“苦得没法过”。那时村里人住的是低矮破漏的草房、穿的是粗布“补丁”的衣服……迫于生计,很多贾岗人不得不外出闯荡,干些小本生意。上世纪80年代初始,到处摸爬滚打的贾岗人适应市场的变化卖起了小麻花,“脚踏车托着两只篓”,叫卖到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刚开始那个苦啊,挎着筐,沿街叫卖,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钱。不过坚持下来,慢慢顾客就认了。 ”村民张登勇告诉记者。

  在叫卖小麻花的过程中,一些顾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见多识广、头脑好使的贾岗人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贾岗人开始尝试炸大麻花。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由一两、半斤、一斤一个逐步炸到二斤多一个。贾岗村人多年奔波在外,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较为了解,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据各地各类顾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儿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创新工艺,不断更新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推出令其满意的产品。

  炸大麻花让村民奔上了富裕路,如今村里90%以上劳动力从事大麻花生产经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多良告诉记者:“贾岗村能有今天,离不开贾岗人那种不守穷、不抱怨、不怕难、不恋家,自力更生闯市场,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自立自强精神。 2008年,全村大麻花销售收入达1.5亿元,利润3800多万元,户均4.8万元,人均8600余元。 ”

  能人带动一村一业

  除了“麻花亿元村”,阜阳农民还靠种植草莓、西瓜,种出了“草莓亿元村”、“西瓜亿元村”,靠加工木线条、绳网、人发制品等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亿元村”,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模式。

  刚刚过去的夏季,陪伴阜阳人抵御炎热、带来清凉的少不了本地产的“半截楼”西瓜。人们喜欢这种西瓜,是因为其皮薄籽少,清脆甘甜,口感纯正。近年来,半截楼村栽种的“早春甜”绿色西瓜在让城里人大饱口福的同时,也把半截楼村造就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说起半截楼西瓜,不能不说村民刘青福。 30多岁的刘青福是临泉县范兴集镇半截楼村刘庄村民组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到浙江温岭打工,为别人种西瓜一种就是五年,看到采用科学方法栽种的反季瓜在市场上能卖四五元一公斤,刘青福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在把技术学到手,也攒了一些本钱之后,2003年春,刘青福回乡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了创业的征程。

  “开始时,俺想动员周围邻居和俺一起种西瓜,但是习惯了‘一麦一豆’种植模式的村民不理解俺,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敢动。 ”回忆当时的情景,刘青福憨憨地笑着说。

  没想到第一年刘青福种西瓜的收益远远超过了传统小麦种植收入。许多农民看到了种西瓜的显著效益,第二年便出现了积极购买西瓜秧苗的现象。如今,半截楼村西瓜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4500多亩,辐射到周边4个乡镇,总种植面积达6500亩,年产量达5万吨左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南京、合肥等各大城市。

  半截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国田告诉记者:“在农村,老百姓最相信的就是身边的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突出能人效应、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

  政府引导做大产业

  特色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一个个“亿元村”,而“亿元村”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不断完善壮大呢?

  位于太和县北部的港集村,共有村民6300多人。作为太和县人发制造业的起源地,港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人发加工为主业。在这里,人发产品被称为“软黄金”、“黑黄金”。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发制造业的发展,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立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经营加工发制品,仅注册登记的发制品企业达29家,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亿元。

  随着人发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深加工的发展,当地家庭式作坊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港集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壮大市场优势、营造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在统一规划建设住宅新村的同时,筹建港集发制品工业集聚区,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将村里所有企业集中到集聚区,统一管理。

  在集聚区富泰发制品有限公司宽大的厂房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编织发套,公司总经理刘献对记者说:“搬到集聚区后,员工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

  太和县副县长张亚军告诉记者:“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最坚实的依靠是政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为壮大特色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帮助各乡镇从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等实际出发,做好特色经济的规划布局,同时加强像港集村那样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的特色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其起跳之基,支持其做大做强。 ”(记者安耀武)

  【新闻链接】

  阜阳9个亿元村

  从全村经济总收入看,2008年阜阳市总收入亿元以上的村有9个:

  ●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从事发制品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4亿元;

  ●界首市邴集乡东张村从事蔬菜瓜果种植,全村经济总收入3.02亿元;

  ●太和县皮条孙镇皮条孙村从事绳网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2.68亿元;

  ●太和县倪邱镇张路村从事发制品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

  ●太和县皮条孙镇孙法村从事绳网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1.72亿元;

  ●颍上黄坝镇贾岗村从事大麻花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1.5亿元;

  ●太和县高庙镇姜楼村从事木线条加工,全村经济总收入1.31亿元;

  ●颍泉区闻集乡白洋湖村从事草莓种植,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

  ●临泉县范兴集镇半截楼村从事大棚西瓜种植,全村经济总收入1.17亿元。

责任编辑:邰月红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