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完善的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0月12日20:39
学术期刊建立匿名审稿制,这是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准、促进学术长远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进一步与国际规范接轨的要求,它更有利于纠正学术界的不良学风,减少学术腐败,提高刊物质量和刊物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匿名审稿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使用的范围,如果不结合实际一哄而上,全面依赖匿名审稿,有可能导致匿名审稿的有名无实,使之庸俗化、形式化,事与愿违。
一、什么是双向匿名审稿制?
双向匿名审稿制是国际上高水平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一个通例。就是由期刊编辑部将稿件中作者姓名、职称、服务机构、通讯地址等个人资讯隐去,行文中亦尽量注意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词语,然后送交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稿、评价、修订。在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下,审稿人不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其目的是为了对论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术质量、保证学术公平。
二、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的优势:
⒈有助于弥补编辑部成员的知识缺陷,保证部分文章的审稿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和学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且越来越专业化,一些论题较新、分析方法较前沿的学术论文,仅靠编辑部自身的力量来把握已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编辑部一再要求编辑随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但编辑部成员不可能在本学科的所有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在处理稿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外行审内行的现象,即编辑部成员很难以专家的学识素养对某篇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出中肯的评价,这势必影响到学术期刊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及方向的使命。试行部分论文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约请在本学科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对某些疑难文章进行审阅,写出审查意见,提出用与不用或者是否需要修改及如何修改的建议,是保证这部分文章质量上乘的有力举措,所以,匿名审稿制须大力提倡并适度使用。
⒉有利于进一步与国际规范接轨的要求
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是刊物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外许多一流的学术期刊大多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以此解决因专业化分工审稿难度大给编辑部带来的困难,同时也可以杜绝非匿名审稿容易产生的人情稿、关系稿等有损刊物质量的不良行为。
⒊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增强刊物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期刊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期刊之间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由于评职称、晋级、研究生论文答辩等各种因素的要求,急需发表的论文很多,非匿名审稿有可能产生人情稿和关系稿,而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身份,判断论文能否采用的惟一标准只能是论文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把稿件是否可以通过的决定权主动让渡给审稿专家,能够从制度上彻底杜绝发“关系稿”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增强刊物的竞争力。
三、现阶段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学术空气的不断净化,刊物质量的不断提高,匿名审稿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多,匿名审稿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共识,现在几乎被奉为防止和反对学术腐败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匿名审稿制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⒈匿名审稿制实现需要的机制并不为所有学术期刊具备
实行匿名审稿制的期刊必须考虑实现的可能性,首先是经费问题,现今由于学术期刊读者群基本上是固定的,曲高和寡,发行量一般不太理想,同时又缺少广告收入支持,主要靠拨款和赞助,几乎是负赢利经营。特别是高校学报,基本上是靠学校所拨的有限的办刊经费来维持,编辑部真正实行双向匿名评审,每年的审稿费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使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办刊经费无法承受。其次是稿源和采用率问题。所有的编辑部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稿源问题,我们既看到许多重点学校学报稿源充足,也要看到许多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学报稿源较少甚至等米下锅的现实处境,稿源的多少直接决定刊物质量的优劣,甚至直接决定期刊的发展方向,采用率的高低反过来直接影响稿源问题。最后是审稿专家的聘请问题。审稿专家的资格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审稿质量,如高校学报,一般聘请的审稿专家都是学校的专家、教授,他们本来就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的还有社会兼职,对一篇待审的稿件,他们难以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阅。2002年全国大学共有18392名博士生导师,全国一年发表多少篇论文没有统计数字,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的《全国报刊索引》每年的报道量在44万条左右(包括非学术论文),发文量之大可见一斑,如果全部聘请专家匿名审稿,那么他们岂不疲于奔命,哪里有时间搞自己的科研?如果不聘请处于学术前沿的学者,那么审稿又有何意义?可见,全部采用匿名审稿也有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⒉片面迷信匿名审稿制,将三审制简化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是国际上学术界现有审稿制度中最公平、最合理和最少弊端的一种,也是各个学术期刊最提倡的审稿制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匿名审稿制本身的弊端,双向匿名就是将投稿人的名字从稿件中隐去,以求审稿者不受作者的名气、地位或个人恩怨所影响,以学术质量为惟一标准,然而,由于专家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他们的审稿意见准确无误。有人认为实施了匿名审稿,就可以简化过去编辑初审、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有利于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岂不知专家也有学识上的限制和盲区,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和公正。由于各学科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审稿态度和期刊要求的来稿采用率有所不同,同一期刊的论文档次也会不同,片面、极端迷信匿名审稿,有可能使之走向极端化。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