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救护车配置总量2009年将达到500辆 |
见习记者 陈珍妮 报道 摄影 任国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督办今日正式开始。上午9点,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与相关人大代表在上门督办单位“首站”——市卫生局首次进行“打包式”督办。
“改善看病贵”、“尽快解决120救护车少或派车时间长”、“建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提供三级医院周边廉价就医患者居住配套设施”……这些紧紧围绕民生热点的人大代表书面意见从提交之初就受到百姓热切关注,承办方市卫生局交出的最新“答卷”是否令人满意呢?
针对近年来市民反映强烈的“120”救护车难叫、迟到问题,人大代表严晓俭于今年8月提交了书面意见《关于尽快解决120救护车少或派车时间长的问题》。
“急救系统人命关天,救护车就是要和时间赛跑。但是现在很多老百姓用惨痛的亲身经历告诉我,‘120’电话打过去,接线员说没车可派,或者有的时候说已经在路上了,可是半个钟头车还没到,这不要等出人命了吗……”在严晓俭看来,虽然救护车被上海老百姓称为“救命车”,但在急救时间、配备数量等方面还是“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全市供需矛盾突出。
救护车遇三大“拦路虎”
承办单位市卫生局直言,“叫车难”、“等候时间长”等情况确属实情,尤其是业务高峰季节或时段,派车时间长的现象更严重。
随着申城老龄化程度加剧、疾病谱改变,市民的急救意识不断增强,对院前急救的服务需求增长超过年平均10%的幅度,预计在今后两三年中仍将保持这个惊人的速度。于是,急救用车需求量猛增直接导致了救护车严重不足。
院前急救人员严重不足也是一大症结,除了急救车作为“硬件”供不应求,急救车上必须配备的“软件”急救医生更是面临巨大缺口。根据规定,救护车上必须配备医生,以便到达现场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延缓病员病情,如心肺复苏、骨折临时固定、外伤消毒包扎等。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医学院毕业生大多不愿做救护车医生,“待遇低、太辛苦、前景差”让院前急救岗位缺乏吸引力。于是,“留不住、呆不久”成为救护车医生的常态。
严晓俭在与市卫生局沟通过程中了解到,交通拥堵、车辆与救护车较劲,也耽搁了救护车的急救速度。 “一些司机就是不让道,救护车一边‘呜呜’叫,一边堵在路上。”严晓俭表示,“从中也反映出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加强。 ”
“对于这些客观原因表示理解,但更希望承办部门能够给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让老百姓有个盼头! ”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严晓俭表示,将进行持续跟踪,让这一“解决采纳”的书面意见能够真正落实。
今年增至500辆救护车
目前,全市标准化急救分站从2005年底的57个已增加到2008年底的102个,2009年将达到110个,全市急救分站网络框架将基本形成,缩短急救半径。同时,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了市“120”调度指挥中心大厅与调度信息大屏幕系统全面改造与升级,调度席位扩容至24个,为进一步增加受理席位、及时接听市民呼救打好基础。
会上,市卫生局公布了最新跟踪情况:经过多次专题调研,已经形成建议上报市政府。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5年底,全市救护车配置总量仅240辆,而2009年将达到500辆,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市民“叫救护车难”的矛盾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增加对医疗急救系统必要的经费投入,尤其是针对当前院前急救系统职工收入偏低,急救医务人员引进(录用)困难的突出矛盾,通过调整人员经费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职工的收入待遇,以有利于院前急救系统队伍的稳定和人才引进(录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下一阶段,市卫生局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对市医疗急救中心及部分仍实行差额拨款的郊区县医疗急救机构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的财政拨款的体制改革。
对于交通拥堵时段造成的急救时间拖长,卫生局建议在城市开辟特种车辆专用通道。同时,期望将急救分站的设置规划列入城市配套共建项目中,合理布局急救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