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周久耕案了结,反思建制不能了
陈庆贵
备受关注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受贿案,10月10日下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10月11日《法制日报》)。
周久耕案结束了,公众却笑不出来,周案既“得来全不费功夫”又“踏破铁鞋无觅处”。
试想,当初若不是他所谓的“不当言论”触犯了众怒,如果不是他抽“九五至尊”香烟过分招摇惹眼被“人肉搜索”,又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应当说,周久耕受贿案发并非有关部门常态监督的产物,而是网络反腐“人肉搜索”的结果。其实,周案发生起于内部监督眼皮底下,却发现暴露于“人肉搜索”之偶然。
是故,周久耕案打上了句号,相关官员对现行监督机制效力作用的反思却不能打上句号。
周久耕案无疑是网络时代网民反腐最具标本意义的符号之一。追寻周案发生发展的轨迹,无不彰显网络监督的力量和“人网搜索”的厉害。可以说,周久耕案是当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网络反腐成功范本之一。
作为一种另类左道的监督方式,虽然藉以得益“人肉搜索”利器的网络反腐现时还颇受争议,但周久耕案打上圆满句号,无疑是对网络反腐功效的有力实证和对“人肉搜索”的正名。
换言之,周久耕案昭示我们,由于缺少相关制度规制,“人肉搜索”作为无缰野马与“双刃剑”,自然也存在诸如情绪化、非理性和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然而,这不是宣判“人肉搜索”死刑的依据,而是建设相关制度对其加以规范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周久耕案的极端偶然性和巨大影响性,网民发动“人肉搜索”引起有关纪监部门注意并立案后,有些地方少数官员已经于第一时间从中反思并“吸取”教训,比如少数官员刻意低调,在公开场合压低调门不敢妄吐狂言,有些官员如履薄冰不敢戴名表开名车,有些官员开会时在会场“防火防盗防记者”将香烟脱壳裸露摆放,防止被“人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令人啼笑皆非。
经验教训一再昭示人们,反腐不仅需要决心和策略,更需要技术和绝招。面对贪官贪污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反贪战术也应实时更新改造。周久耕案了结了,如何把那些“低调”的贪官们打回原形,还需要更多新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