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反腐这个游戏不“娱乐”
官员收入不公开 人肉“骚扰”难止
一种恐惧,对网络人肉搜索的恐惧,正在官员间潜滋暗长。因为人肉搜索正以一种掘地三尺、贴身紧盯、防不胜防的方式曝光着官员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的问题信息,一发现问题线索就死缠滥打紧追不放,一看到疑似腐败信息就群起而攻之,把官员逼入不自证清白、不公开澄清就声名扫地的境地。
面对网络紧盯官员的穿戴并来势汹汹、无所不疑地进行腐败推定的人肉搜索,被怀疑戴了天价表的官员除了站出来自证清白,向公众说清楚事实外,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一方面无法追究“造谣者”的责任,网络那么大,网友都是匿名,很难从人问人、人找人、人顶人、人挤人的人肉搜索中寻找到“造谣”源头。另一方面也很难将这种怀疑界定为“造谣”和“诽谤”,而属于公民对官员的“合理怀疑”——权力不受监督,收入极不透明,公众监督官员的途径非常少,通过官员穿戴对其进行监督也是网络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网友有充分的理由以“有罪推定”的逻辑对官员进行怀疑。
而网络监督的群体性、匿名性和民粹性,人肉搜索的无序性,加上网络传播缺乏法律约束,又自然决定了这是一种精准度、公信力、权威性不太高的监督方式,很容易传播假新闻,很容易以讹传讹、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很容易在某种非理性的道德义愤中冤枉官员。
但由于公众缺乏正当的监督渠道,他们只能选择以这种低成本、低门槛、不规范的草根工具监督官员,而人肉搜索周久耕的成功实践,又会激励他们更多采用这种方式——可想而知,由于人肉搜索的精准度不高,以后还会不断有官员被人肉搜索所冤枉,会不断被人肉搜索污名化,不断被网络逼得站出来自证清白。避免遭人肉搜索“骚扰”,不是通过不戴表、不抽烟、不开车就可以实现的。官员总要在公开场合出现,总会被敏感的人肉搜索发现某种问题信息,不戴表、不抽烟、不穿名牌,总不能不生活吧。所以官员可能会被人肉搜索无休无止地“骚扰”下去,而不断忙于自证清白。
要想避免这种无休无止的人肉搜索骚扰,官员惟有公开收入,让自己的收入透明,让自己的权力透明,让公众可以通过正常的制度途径监督自己。 (北京 曹林)
靠“人肉搜索”反腐 效果肯定不会好
官员戴奢侈表,这中间可供想象的空间确实太大了。想起朱镕基在上海市长任上时,曾斥责下属:“你们一个月多少工资?怎么抽得起这种烟?”立即“把局长们吓得面面相觑”。所以,从一个官员的私生活中,可以找到贪腐的线索,这在大的逻辑上是对的。
但大逻辑上对的事,却不一定在具体到微观个体时也是对的。官员们有奢侈品消费,与本人的正常收入确有冲突之嫌,但也可能是他家庭本身就富裕,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妻子等等收入高,这类的可能性无疑存在着。从最纯粹的理性上说,不宜对他作有罪推定。毕竟,现代司法精神讲究的是宁纵勿枉。相信很多国人都记得这样一则报道,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周末开了一辆破车,带着全家去郊游,后面却跟着安全部门的一辆奔驰。但我也看过一张留德学生写的帖子,说他们所在的城市有一位市议员,开豪车,穿华服,戴名表,俨然一副花钱如流水的派头,但却也没人批评。奇怪之下他问德国朋友,朋友说:人家祖上有钱啊,财产申报清清楚楚,他花自己的钱为什么要批评呢?
网友们广泛参与反腐败非常令人赞赏,且紧盯住官员的手表之类的用品也会有一定功效,这已经为沈阳慕绥新案所证明了。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当民众对官员私生活的“敏感”广泛出现时,也就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我们反腐败工作是不是还该抓得更紧一点——一件事大家都想亲自去做,那么本该负责这件事的人已经不被信任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妨想一想,仔细打量一个面目平常的官员的穿戴细节显然不如看一个身材火辣的美女有快感,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人肉搜索”官员的手表?
而且这样的反腐败,效果也并不会有多好。于成龙号称清代第一廉吏,曾出任两江总督。因为风传于成龙看到穿破烂官服的官就觉得是个好官,穿锦绣官服的就是贪官,于是富裕的两江地区,市场上旧官服一时走俏,价溢百倍。难道今人的智慧还不如古人吗? (湖南 乐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