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杭州“丝绸之路”再回首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09年10月16日16:22

  杭州“丝绸之路”再回首

  彦 岚

  兴许是如诗如幻的西湖山水、婉约秀丽的江南女子与丝绸有着天然的和谐,丝绸自古在杭城深深扎根,并在今日的品质之城恣意张扬。

  “丝绸之路”古韵悠悠

  只有流畅飘逸的丝绸,才能演绎出中华民族泱泱大国风范;只有雍容华贵的丝绸,才能包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厚重底蕴。从穿的角度上讲,丝绸是国人公认的国粹。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绕丝、织绸的整个过程。

  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学如何狂奔向前,丝绸依然只能慢慢地一寸寸来自于小小的蚕,所有的高科技辉煌在一条吐丝的蚕面前都黯然失色。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绝唱,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继续。

  一条蚕的一辈子只有28天,一条蚕一生所吐的丝有1000米长。要多少条蚕的生命才能汇聚成一件衬衣、一件旗袍、一个被面……真丝是蚕创造的奇迹。当一条蚕慢慢地长成、蜕皮、上簇、吐丝、结茧,似乎天、地、人、神都对它退让三分。人们对蚕爱护备致,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影响它吃桑吐丝的神奇魔力。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

  丝绸服装不仅质地高贵,并且还是友谊的代表。汉代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向异国国王奉上的礼物是丝绸。神奇的丝绸惊动了世界,从此之后,丝绸产品沿河西走廊经敦煌、过玉门、翻天山、越葱岭源源流向西方,人们把这条中西方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通道赞誉为“丝绸之路”。世界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距今4700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唐代杭州生产的丝绸产品,享有“为天下冠”的盛誉,不但成为宫庭贡品,还远销西北边陲,并沿陆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诸国。南宋迁都杭州后,成为当时全国的丝绸生产、贸易、技术和信息中心,“丝绸之府”美誉名传天下。明代杭州丝绸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工场。及至清,杭州官府织造局与江宁(南京)、苏州织造局并称“江南三织造”,而实际织造缎匹数量为杭州局居首。

  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飞驶前进。丝绸,这位饱经沧桑的古典美人丝毫没有褪色,反而备添娇丽。

  杭州丝绸的先行者—都锦生丝绸厂创立于1922年,曾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工艺品生产的出口企业,主要生产风景画、台毯、靠垫、窗帘及织锦衣料,产品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久负盛名。都锦生织锦色彩瑰丽,织工精细,多次获得国际金奖。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丝绸产业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变为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局部自动化,生产规模也从小作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至1985年,杭州市丝绸产业已发展成多家行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配套、生产贸易结合的市属大、中型现代化工业企业。计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福华丝绸厂、都锦生丝织厂、幸福丝织厂等2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春雷丝织厂、天水丝织厂、潮鸣丝织厂等10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外,还有浙江省丝绸公司所属在杭企业:杭州富强丝织厂、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杭州缫丝厂、杭州丝织腰带厂等。

  当丝绸文化与服饰时尚终于挽手,当年只是达官显贵专利的丝绸服饰,也悄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得益于人们对丝绸服饰的亲近和依赖,“凯喜雅”、“达利”、“喜得宝”、“万事利”等,成了杭州人津津乐道的全省乃至全国驰名商标。杭州已成为中国丝绸的科研中心、文化中心和贸易中心。

  跌宕起伏的20余年

  从1985年到2009年这20余年间,杭州丝绸行业跌宕起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属国有丝绸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由“生产加工型”到“生产经营型”的转换。1985年起,企业领导体制从原来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为加快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对企业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不再统一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调整,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简称“工效挂钩”),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对企业内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和分配等三项制度进行了改革。

  1986年初,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振兴杭州丝绸、纺织工业”的决定,提出重振“丝绸之府”雄风,并于1986年3月15日发出关于扶持丝绸、纺织工业生产的十条决定,对丝绸、纺织行业采取免征调节税、部分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和浮动作价、增加单项津贴、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等优惠政策,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1987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同年9月,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杭州市下城区在丝绸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了杭州丝绸市场,后经中央和省、市有关职能部门批准,改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丝绸市场的创办,架起了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的桥梁,为丝绸行业开设了“通往海内外的丝绸窗口”。

  随着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不少丝绸企业在开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同时,还结合对外开放,兴办中外合资企业。自1985年杭州丝绸印染厂率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中外合资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市丝绸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业,先后在深圳、厦门等地,兴办起一批中外合资企业。

  为进一步振兴杭州丝绸,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经多方调研和论证,于1989年下半年提出了对行业内部结构实施“四大调整”的构想。即:丝绸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产品和原料结构的调整,丝织装备结构的调整和开发,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开发。通过4年多的努力,调整目标初步得到体现,行业内部结构逐步有所改善,并为丝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使1993年杭州丝绸产业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及的巅峰。

  1994年初,由于国际生丝库存锐减,刺激国内生丝价格猛涨,吨丝价格涨幅一度超过30%,而绸缎及其制品的价格却反而回落,出现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价格倒挂;另一方面,国内外绸缎及服装市场疲软,需求减少,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加之美国及欧共体等主要丝绸消费国经济复苏缓慢,对丝绸产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使丝绸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丝绸企业生产难以正常运行,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1994年市属丝绸行业实现利税同比降幅高达60%,继而1995、1996连续两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为扭亏解困,市属丝绸行业在此前进行“四大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企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对一部分丝绸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压缩生产规模,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同时,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结合市区旧城改造,“退城进郊,移地生产”。通过一系列的扭亏解困工作,终于初步遏止了连年亏损、效益急剧滑坡的局面,维持了丝绸行业的基本稳定。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十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其中关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指导方针,对传统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影响尤为深刻。至此,杭州国有丝绸行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继而调整、改造,直至逐步地有序退出。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杭州市的丝绸产业基本上都是国有(集体)企业,80年代起逐步出现的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到90年代中后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境(国)外公司投资的合资和外资企业。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把杭州丝绸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与此相呼应,杭州丝绸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办丝绸服装生产企业。1984年3月,杭州市政府发出“千家万户办服装”的号召,杭州东升丝厂率先筹建服装车间,形成年产服装10万件(套)的加工能力。

  1989年,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提出“抓服装、带印染、促织造”的方针,市属丝绸企业大多先后办起服装分厂(车间)和中外合资服装企业。

  到1993年末,丝绸服装产量已达820万件(套),而全市各区、县(市)的服装企业已达74家,年产服装6016万件(套)。此后,杭州丝绸服装、服饰企业遍地开花,一些民营及合资企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点,他们拥有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并且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因此发展速度很快。

  2001年,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女装之都”的战略决策。2001年11月9日,市政府发出关于成立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年12月25日,市政府召开女装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确立了女装产业作为杭州都市工业的战略地位。2005年11月4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又发出《关于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若干意见》,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达利(中国)、凯喜雅、万事利、金富春、喜得宝为代表的丝绸女装企业,以蓝色倾情、浪漫一身、秋水伊人为代表的杭派女装企业,以及一大批小型作坊式的服装加工企业,共同开创了杭州丝绸女装的新天地,丝绸女装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杭州丝绸产业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发展,还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街区,如余杭区的“中国丝绸织造基地”,淳安的“全国品牌茧示范基地”,萧山区的女装产业区,桐庐的丝针织女装产业基地,以及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等。

  200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杭州“中国女装中心”称号,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浙江省杭州市为“中国丝绸日”举办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达利集团“中国流行面料工程—丝绸流行趋势研究中心”称号。

  2008年、2009年,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根据市委、市政府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丝绸与女装产业转型升级,把杭州打造成中国丝绸与女装产业的设计、研发、标准、教育、展示、销售中心,进而打造成中国丝绸与女装品牌的中心,这必将为杭州现代丝绸产业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邰月红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