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keu车队颇专业
结伴骑车进藏,挑战自我,成就梦想
文/图 实习生 陈艾欣
本报记者 夏杨
“这是一个远行的季节,我们没有负担,有的只是满满的行囊,还有对远方的梦想。”秋日的广州大学城,一辆辆色泽艳丽的自行车,给这安静的校园带来一道道流动的色彩。他们,是大学校园里的时尚一族。
几年前大学里骑车的人还寥寥无几,如今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已有8所成立自行车协会,广州大学自行车协会现便有500余人。广东高校间的自行车活动交流组织———华南高校自行车联盟(UbikeU)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网上论坛到车手聚会,从车手培训到对外参赛,从校内骑行到校外长途旅行,现在车盟内就有十几家高校车协,自行车发烧友越来越多。
大三学生休学一年建车盟 大学城里的自行车爱好者们,没有不认识蒋平的。蒋平就是UbikeU车盟的发起人。为了组织大学生自行车活动,他还休学了一年。
2005年,就读广州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蒋平,在朋友的带动下参加了自行车赛,自行车竞技把他带进了自行车世界,从此爱上骑自行车。为了买自行车他到处借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自行车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培养了他团结意识,而且开阔了他的眼界。
同车友创办广州大学自行车协会时,他意识到大学自行车文化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协会,还需要一个平台把各高校的自行车协会、车友联系起来。于是他一边办广州大学车协,一边组建华南高校自行车联盟。当车盟逐渐壮大,蒋平已是大三下学期学生,大学只剩一年。为了提高技术,为了车盟的发展,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骑自行车的行列,他毅然选择休学一年。
在休学的这一年,他参加了各类自行车比赛,还参与车赛活动策划,这些经历为蒋平发展车盟提供经验。这一年,蒋平与车友成功筹办了第一届嘉年华自行车比赛。通过比赛把广州高校各个自行车协会联系起来,让车盟真正成为广州高校自行车协会发展的平台。在车盟的带动下,各校车协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更多大学生了解了自行车,喜欢上骑自行车。
大学城地方大,骑车条件好。在大学城初建时,政府曾计划过提供10万辆单车供大学生骑行,还特地建了外环路作为自行车车道。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规划搁置了。但在众多车友的努力下,骑自行车还是在大学城中流行起来。
女大学生骑自行车去拉萨 爱上了骑单车,很多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2007年7月16日,广东金融学院自行车协会06级学生刘维希与车友们一同骑自行车征服了西藏,实现了自己骑单车去拉萨的梦想。
刘维希是一个体质不太好的女生。2007年初,她开始加入骑车行列,第一次骑车旅行是环游海南岛。由于缺乏骑车经验,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在快熬不下去的时候,她用一句话鼓励自己:“我以后还要骑车去西藏呢!”
虽然环游海南岛让刘维希吃尽苦头,但她还是坚持与队友一起去西藏。维希的车队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进藏线路,需要沿怒江峡谷直上深入横断山脉处,走原始的翻山土路到左贡,再沿着318线骑行到林芝,最后才能到达终点拉萨。
西藏回来后,刘维希在论坛上发表了《生命有一种绝对———自行车进藏日记》,她回忆说,她是靠着“我推车也可以推到拉萨”、“既然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对自己负责,就要用尽全力,就要绝不后悔”这些信念,用车轮子一米一米实现自己的目标。
骑车是对个人意志力的挑战。蒋平说,许多大学生车友挑战西藏,选择滇藏,川藏,青藏,新藏等不同路线,其实无论哪一条路线都很辛苦。一个车手,要不断征服山峰,像青藏高原四五千米一个山头,上坡有六十几公里,还需要面对气候、地形的变化,下雨的时候,还有可能碰上泥石流,到了山顶,有时会出现缺氧等许许多多突发问题,这都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所以骑车能锻炼挑战困境的能力。
骑车可培养吃苦耐劳品质 车友们一起练习,一起出游,一起经历艰难困苦,很能锻炼人的团结协作意识。特别是车队外出旅游,面对露营、山地、陡坡、天气各种困难,车友间更需要相互照应。
广州大学车协的朱小琼第一次与车友出外旅游才大一。骑着借来的单车到韶关挑战“广东第一峰”。女生一般体力较弱,骑到中途就没有力气了,看到搭车游玩的旅客,小琼便有打退堂鼓坐车上去的想法。但同行的车友一边帮她推车,一边鼓励她,帮她顺利踏上峰顶。
令小琼印象最深的是同车队一起走夜路,山上晚上没有路灯,路又陡,为了顺利下山,队友们达成共识,有车头灯的车手骑在前面,有车尾灯的骑在中间,保持队形,相互提醒,共渡难关。“人与人相处,包容、理解、互助很重要,车队里,大家都保持团结的氛围,不推卸责任、不自私自利,这也是每个车协吸引车友的魅力所在。”蒋平说。
广州大学自行车协会指导老师卢遥是旅游学院的培训部主任,他与学生们一样喜爱自行车,他认为骑自行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长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等品质。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