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我也告诉他们,你不刊登,我登,将采访全文一字不漏在使馆网站上刊登出来,让读者看到采访全文”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班玮、金微发自法兰克福、北京以“争论”著称的法兰克福书展,向来不缺乏争议性话题,本届书展也不例外。中西方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交流?日前,《国际先驱导报》就此专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
少数“搅局者”阻碍不了中德交流 《国际先驱导报》:书展前,因德方准备单方面邀请一些人而引发中德之间一场风波,你如何看待?
吴红波:书展前发生的那场风波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有些人就想看到这种结果。这说明有些人十分不习惯其他国家的文化参与世界进程,更没有能力从它国文化角度思考问题。当然,也有少数“搅局者”,连对主宾国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这种做法已引起德国民众和媒体的反思。《法兰克福汇报》评论文章指出,既然邀请中国出任书展主宾国,就应该把中国当作客人对待,并尊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自赴任以来,我接触了很多德国朋友。我深切感到,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是友好的。他们尊重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高度赞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人明确指出,西方特别是德国基于它们的殖民历史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中国,或对中国指手画脚。不少德国普通民众也向我们表示,德一些媒体的对华负面报道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声音。尽管今后还会有“搅局者”出现,但我对中德文化交流是有信心的。
德媒“选择性”刊登访谈内容 《国际先驱导报》:你赴任德国大使这段时间来,已经有几家德国媒体对你作专访,德国媒体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吴红波:自赴任以来,我分别接受了德国《柏林日报》、《世界报》和《法兰克福评论报》的采访。我的印象是,德国记者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在采访前煞费心机地琢磨出一些有难度、甚至带刺激性的采访问题。应该讲,采访我的3个记者对中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中国的看法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我最大的发现是,德媒体并不像它所宣称的那样享有百分之百的新闻自由,它们的报社有各自的规矩,以其“政治正确”的标准选择性地刊登访谈内容,对赞扬中国的话惜墨如金,对于德国来讲较敏感的话题则免谈了。比如我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谈到德国的对外侵略史,对方就以版面有限为由枪毙了。但我也告诉他们,你不刊登,我登,将采访全文一字不漏在使馆网站上刊登出来,让读者看到采访全文。
自信的官员需要大胆发声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驻外大使,你认为中国官员可以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吴红波:坦率地说,在外国我们中国的声音还很少,而恶意炒作和抹黑中国的舆论却大行其道。这里有西方媒体刻意不报我们观点的因素,也有我们自己发声不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官员应积极对外发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你可以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但你们不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作为驻外大使,我深切地感到,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落后于中国对它们的了解。因此,中国官员应利用一切场合诠释我立场主张,让中国的声音响遍世界各个角落。开放、自信的祖国需要同样开放、自信的官员。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