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足石刻是否改名石窟
专家意见分歧无定论
本报讯 今年是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大足县政府却提出,大足石刻拟改名“石窟”。昨日,在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一话题引来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热议。改还是不改?专家们分成两派,争论十分激烈。
大足石刻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贤高,在研讨会上抛出了“更名”话题。
刘贤高说,石刻指在碑碣、石壁等物体上雕刻文字和图画,石窟则是指在崖壁上开凿的寺院建筑,多为洞窟形式,并在其内绘画或雕塑图像。“从学术上讲,石窟一词比石刻更能体现大足石刻的规模和丰富内涵,也更能说明大足石刻的价值。”
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黎方银说,由于名字不准确,大足石刻正遭遇被边缘化的尴尬。
不过,到底改还是不改,大足方面也举棋不定。改吧,大足石刻的称谓早已为外界熟悉;不改,又不够准确。因此,他们希望倾听各方专家意见。
A
赞成派:
叫石刻降低档次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暨远志力挺更名:“叫石刻不仅不准确,而且降低了大足石窟的文化价值!”
从事佛教考古20年的暨远志认为,除了雕刻以外,大足石刻还有洞窟,有经塔、法堂等完善的宗教场所,北山还有石窟寺庙,因此,它应属于石窟(寺)范畴。
暨远志说,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北方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早期、中期的代表,大足石刻则是石窟艺术晚期的代表,叫石刻是“自降身份”,降低了文化价值。
B
反对派:
名头已经很响亮
“如果改了名字,大家就不认识大足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室副主任贾瑞广说,北方有龙门石窟,新疆有千佛洞,重庆有大足石刻,各有特色,没必要统一名称。虽然石窟听起来更专业一点,但大足石刻的叫法大家都熟悉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
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说,大足石刻的名字早已约定俗成,而且先于其他3大石窟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能轻易更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名头已经很响亮,如果草率改名,大足石刻这么多年的宣传经营就算白干了。
本栏稿件 记者 杨娟
市民写藏头诗
力挺“石刻”
大足石刻该不该更名?本报受大足方面委托征集读者意见以来,引起热烈争论,还有读者用藏头诗来表达对“大足石刻”的感情。
昨日,刘贤高在研讨会现场讲述了一段小故事。前日下午,江北区一位叫宋一飞的市民来到研讨会召开地,交给组委会一幅书法作品:“大中华之瑰宝,足眼福之书画,石壁上之辉煌,刻艺中之精品。”刘贤高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每句开头连起来就是“大足石刻”。“这位先生是用这首藏头诗告诉我,他的意见还是要叫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黎方银介绍,许多市民对“大足石刻”有深厚感情,并且习惯了这一称谓,赞成不改的居多。黎方银表示,最终是否正式提出改名申请,将尊重民意。目前采取的折中办法是,在提到大足石刻总体时仍用原名,但对各个具体部分采用“宝顶石窟”、“北山石窟”等称谓。
“大足石刻”称谓
清代已有
一般认为,大足石刻这个称谓,是1945年由著名考古专家、文物专家杨家骆先生率团考察大足时定名的。
刘贤高昨日透露,其实清代已有“大足石刻”称谓。该馆陈明光介绍,清嘉庆23年(1818年),张澍来到大足当知县,短短半年任期内,除了主持修编大足县志,还有一本未编完的《大足石刻金石录》存世。陈明光称,他曾在陕西博物馆见过该书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