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并非另一个纳斯达克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09年11月02日15:03
创业板在一片咋舌声中畅快开锣了,“打新”成功的小股民大都赚到了快钱。赚钱是好事,可如果我们只是把创业板看做一处赚快钱的地方,那就是件大大的坏事了。鉴于世界上若干个创业板的惨败经历,我们不得不来说几句关于中国式创业板的风凉话。
当年纳斯达克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全球各地股市都依葫芦画瓢地推出各自的创业板。有些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多的,则是被投资者用脚投票。譬如德国的“新市场”,1997年成立,高峰期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扎堆。可2000年之后就一蹶不振,2003年干脆关门大吉。有分析人士称其失败的原因就是上市门槛太低,对其上市公司甚至不设盈利要求。如此一来,创业板内的上市企业良莠不齐、乱象丛生,严谨而保守的德国人自然不会把钱投到这样的市场里去。
如果说德国离得太远的话,回头来看看与我们仅一河之隔的香港。1999年香港也创立了创业板市场,为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服务。在互联网泡沫沸腾的20世纪末,香港创业板曾经令无数创业者热血沸腾。可这一市场最终还是成了一块鸡肋——如今你再登陆其网站去看一看,只查得到二十几家上市公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Mini”创业板。据说其失意的原因在于上市要求过低,监管过于宽松,曾经信誓旦旦要搞“百年老店”的创业者频频套现,创业板变成了高管提款机。这样的市场谁敢再玩?
反观我们的创业板,似乎不存在这一问题。为啥?咱们的上市企业都是“审批下的蛋”,与人家的注册制、核准制大不相同。任何创业型企业想到创业板上市都是要到证监会盖红印的,三堂会审之下,市场上的股份完全是供不应求,投资者能买到了一手两手就不错了,担心中国式创业板交易清淡简直就是杞人忧天。
的确,创业板开锣首日的火爆场面,让我们对此有了深刻体会。可是,如此一来,创业板与中小板甚至与主板市场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投资者又该如何拉开对不同市场投资方向的认识层级呢?人为制造的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绝非市场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创业板设置了企业盈利底线——没有底线当然不行,可一刀切设置一个“两年盈利”的门槛,又怎么能说是鼓励“创业企业”上市?为什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创业型企业提供“个性化上市服务”呢?另外,审批制之下所必然形成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又怎能让期待伴随创业企业共同成长的中小投资者放心?只是一句“市场自律”就能解决问题么?创业板鸣锣首日我们就看到了明星冯小刚、黄晓明成为亿万富翁的消息,可这些消息并非源于市场披露,而是来自于他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狗仔队。明星股东之外的那些资本大鳄们呢?他们不想用创业板这台“新型提款机”?
创业板来了,无疑为无数中小投资者提供了又一处实现投盈梦想的天地。只是,无数中小投资者对于投资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想,在创业板的鸣锣声中并未开始纪元。创业板理应将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精髓带入到我们的投资市场;而其在制度上的创新,仍有广阔天地,尚能大有作为。(金柱剑手VI)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