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的小动物很多,它们是这些老人忠实的朋友。 |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有了娱乐室,可以看报、打牌。 |
岛上宿舍很整齐很通透 |
大茅岛上的葬礼幽静得让人窒息。几个要好的病友,在棺木前点燃一小串鞭炮后,便送着他“上山”。没有悼念和祭祀,一块粗糙的墓碑,便是逝者不幸一生的印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珠海和中山的400多名麻风病患者,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战胜了病魔,并在此定居。2007年10月,本报记者探访大茅岛时,岛上只剩下了67位老人(《中山观察》曾以《大茅岛最后一班看家人》为题予以报道)。两年过去了,小岛的后山上又多了十来处新坟。几个当时的受访者,已成新坟的主人。
两三个月前,八旬老人梁铁牛因患上肺炎,导致肺部功能严重萎缩。因为岛上只有两个非科班的医生,平时只能帮助老人们理疗,遇到重大疾病,根本无法治疗。按照岛上的惯例,这意味着生命已经逐渐走到尽头。
随着村民们逐渐老化,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开始困扰他们。新上任的大茅岛医院院长吴昌辉已经意识到这点,吴昌辉曾尝试引进一些专业的医护人员进岛,“但由于地处偏远,条件又差,许多人都不愿进来。”医护短缺,成为了威胁岛上老人的最大问题。
送走的,留下的
岛上的后山,简陋的新坟上已经长出了嫩草。几名两年前的受访者如今已是新坟的主人。
2007年至今,大茅岛上发生了三大变化:全岛拉通了高压电,村民们告别了自行发电的日子;岛上新建了一栋宿舍,所有村民都有了新家;岛上的后山多了十来处新坟。
岛上的后山,比两年前葱郁了许多。在树阴底下,那些简陋的新坟已经长出了嫩草。在《大茅岛最后一班看家人》中,几名受访者如今已是新坟的主人。
听岛上的人讲,他们走得都很平静。没有哀乐的陪伴,生前几名友好的病友,在棺木前点燃一小串鞭炮后,便送着逝者上山。棺木是雇岛外的人来抬的,岛上的人们,由于年事高,已经无力亲手送好友一程。逝者被放进一个已经挖好的墓穴里,封穴时,没有哭声,几个六七旬的老人在风中佝偻着。他们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幼年遇上动荡年代,青年时逐步过上了好日子,却又被病魔缠身……
墓碑在土中竖起之后,葬礼已经完成。“来世做个好人吧。”离开前,病友们对逝者送上了这样的祝福。对于岛上的人来说,患上麻风病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他们大部分人因此终生不婚,不仅丧失了劳动力,失去了家庭,大半辈子还生活在外界的歧视之中。如今,当社会开始正确认识这种疾病时,他们却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爽朗的微风吹拂着小岛。葬礼过后,这里的生活仍旧继续。
萧条的小岛上,还能窥见二三十年前繁荣的影子。那时,400多名患者刚刚康复,正值年轻力壮,他们在岛上耕种养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个小岛一片繁华。早在10年前,由于这里的人们变老了,岛上共300亩的土地已经全部外租出去。如今,岛上仅剩下57个村民,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人数逐年减少,靠政府的救济金,过着人生剩下的日子。
岛上通了高压电后,“发电机”黄志标要靠听粤剧来度日,村长梁士德依旧喜欢关注报纸上的新闻,更多的老人平时就坐在宿舍门口发呆。“死亡是迟早的事,只是这两年他们走得太快了。”这两年来,村里又少了10个人,这样的速度让梁士德这个村长很不是滋味。“估计不用多久,这里就不复存在了。”
“死有什么可怕?”
他们肢体残缺,样貌丑陋,但内心十分积极乐观。他们最渴望关心和温暖,最怕孤寂。
10月30日下午,78岁的孙伯与记者静静地坐在宿舍门前的院子里。聊天的话题是死亡。孙伯说,他不怕死,死有什么可怕的呢。外面的农民常常携带家眷在岛上劳作,其乐融融让康复者们很是羡慕。对于他们而言,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
今年夏季,受到台风影响大江出现涨潮,岛上大部分的宿舍都被水浸了。在大茅岛医院院长以及村长的指挥下,老人们花了很大力气才搬到了山腰的宿舍里躲避。几个小时后,潮水退了,老人们笑呵呵地下山。“岛上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像又回到了从前。”
和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重复着这样的话题。每隔一两个月,外面就有一些志愿者进来看望他们,不仅带来好吃的,还给他们洗衣服、搞卫生和摘水果。“现在的孩子真好,我们会一辈子记住他们的。”这话常挂在嘴边。
今年7月,岛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一回老人们可乐了。这是一名来自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名叫吴雪,她的专职工作就是负责村民们的护理。在此之前,岛上只有两名“医生”,一个是高中毕业,一个是大专毕业,用村民的话说,“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平时如果村民需要打针,都得靠自己完成。吴雪算是岛上第一个专业的医护人员了。
村民们高兴的,不仅是这名年轻的护士带来了专业的医疗技术,还给岛上增添了一丝生气。每天早上,吴雪需要循例查房,每查完一个房,该房的老人就说:“让我跟着可以吗?”很快,吴雪身后就有了一群老人,劝都劝不回去,“很是热闹”。
“他们的肢体是残缺的,样貌是丑陋的,但内心却十分积极乐观,像正常人一样渴望关心和温暖。”刚来没几天,吴雪便和这群老人打成一片了。刚来时,吴雪还担心村民们会排斥她,“但他们比一般人更懂得感恩”。
尽管吴雪每天下班后都要回到城区的家里,但老人们还是在空出的房里为吴雪准备了一间宿舍,逢人就说:“这是我们护士的宿舍,她天天都和我们在一起。”
艰难的营救
过去重点是矫正后遗症,现在重点是治疗老年性疾病,但大茅岛医院软硬件都严重短缺。
一直以来,由于中山政府对大茅岛居民的重视,这里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今年7月,水浸宿舍的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马上斥资重建围堤,防止灾害再次发生。
不过,目前最大的灾害却是老人们的健康。“在大茅岛上,任何自然灾害都敌不过老人的老年问题。”岛上的一名医生说。
由于受麻风病菌的侵犯,岛上的康复者们普遍表现为消瘦、肢体溃烂、变形,以至失去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大茅岛医院院长吴昌辉说,过去“医生”的工作就是负责为康复者进行矫形和理疗。如今,随着村民们逐渐老化,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困扰着他们。
这名上任才几个月的院长发现,阑尾炎、结石病、高血压等都是他们常见的病,每次有人身体不适时,只能习惯性地吃一些肠胃药,但这对疾病几乎毫无效果。有时候痛得实在忍不住了,大家就急急忙忙撑着船,花上至少半个小时,把患者送到城区医院进行救治。
这样的营救活动,在大茅岛上已经不是一次。
前不久,85岁高龄的村民梁铁牛患上了肺炎。因为肺功能严重萎缩,老人呼吸起来上气不接下气,也吃不了东西。按照岛上的惯例,这意味着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岛上的人也已经为他准备好后事了。“只等断了气,就送他上山了。”
梁铁牛没有病逝,他在岛上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营救下,终于挺了过来。这一次事故,让院长吴昌辉心有余悸。“对康复者的医护,过去重点是对后遗症的矫正,现在的重点是治疗老年性疾病。”吴昌辉说,目前大茅岛医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严重短缺。只有理疗室、药房和注射室各一间,没有重症病房,更重要的是,除了一名护士外,其他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以这样的医疗条件,连简单的手术都无法进行。
硬件容易改进,但人才却很难引进。吴昌辉曾多次设法“招揽”一些高素质的医护人员进来,“他们嫌弃这里偏僻,又说没前途,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大茅岛就不存在了。”
在护士吴雪的精心照顾下,如今梁铁牛老人的身体已经渐入佳境。村民们围着老人,高兴的同时也难免担忧:如果再来一次,该怎么办呢?
南方日报记者李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