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政务公开,成都走在了前列。作为政务公开的核心内容,成都市近日决定将市、区(县)和乡镇(街道)三级政府的权力依法“清理打包”并通过网络公布于众。
据了解,此次最先公开的行政权力涉及49个市级机关部门和单位,共计7437项权力。其中包括行政许可126项、行政处罚6304项、行政征收45项、行政强制314项、其他行政权力648项。而按照工作进度,今年底包括成都辖区20个区县及其所辖街道乡镇的权力也终将公之于众。
与公开各项政府权力清单相比,按照权力运行程序所架构的网上运行系统的投入使用更有意义。“权力以及运行程序公开的实现,意味着成都市行政管理机制调整开始,并为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搭建了可预期的公开公平透明的环境。”成都市法制办副主任周新楣认为。
不合法行政权力被集中清理
“如此集中的进行公示,政策背景上来源于两个文件,即成都市政府和法制办连续下发的《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清理审核行政权力工作的通知》。”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李友民说。
公示背后源于对权力的依法审核和清理。前者要求制定完善的行政权力清单和建立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后者则明确:建立起动态的清理机制。“在动态的清理中取消了很多的不合法权力,单就行政审批一项来说,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取消的项数为1059项,占到原来总数的91%。”周新楣说。所谓不合法是指不合《行政许可法》,很多政府项目的设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而遭到清理。而有些行政审批项目,已经没有了对应的服务对象,比如市卫生局对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气功活动的审批。
而在街道一级,最先启动试点的成华区两个街道办事处清理审核完毕后的权力为417项,权力范围为党务、政务、综治、城管、社计以及其他事务。“我们清理发现一共有417项权力,以前还不清楚有这么多的权力。”作为最先试点权力公布的五华区新鸿路街道办副主任张祥珍坦言。“如果不清理这些权力,有的行政领导根本不清楚自己所属的机关应该行使的权力是不是符合法律的规定。”成都市法制办行政执法监督处处长赵力表示。
权力清理是进行公示突破的前提,而集中的清理也一度让工作面临很大推进压力。“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清理基本完毕,时间跨度很久,因为很明显,清理一些部门权力也就是斩断了该部门用此权力来给自己单位‘谋福利’的财路。”周说。
“权力公示”制度搭建
按照成都市的构想,推行两项公示的目的在于,依托政府服务外包的电子平台来构建一套开放透明式的新制度。“拿行政审批来说,新制度实现的是行政相对人与政府机关之间无需见面。”周新楣感慨。
据成华区政务大厅的技术服务人员解释,机关在办理行政相对人申请办理的事项日期临近时,电子监察子系统(由成都市监察室人员负责)就会在系统中发出警示,公众也可以根据系统对自己的事项进行实时监督。
而行政处罚这块也将会实现电子化。按照立案、调查、处理和执行四个环节,行政处罚被固化上网,处罚过程全程公开运行。工作人员举例说,实施处罚时,依据法律法规,结合违法事实和情节,通过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系统会自动生成行政处罚幅度建议值。
尽管背后有技术支持,但公示权力运行程序试点时也曾经一度受阻,基本上一天一次试点协调会。“2007年7月2日刚开始试点时,试点部门曾以各种理由说这个系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是技术的原因?是,我们就派人协助,如果不是,请说明具体理由。”试点协调小组的一位人士表示。“谁都知道,新制度排除了人与人‘办事必须面对面接触’,就意味着机关领导权力寻租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上述人士说,“鉴于政府各部门内部的条块管理现状,市政府给我们协调组配备一位副秘书长。”
制度在争议中逐渐完善
“真这样的话,去政府办事就真没必要去请客送礼,但线上公开办公,线下难道就不能见面操作了吗?”王姓市民回了记者这样一句。
实际上,在试点一方面推行的同时,另一方面制度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也备受关注。一个现实的例子是,针对执法部门效率问题所设计的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其处罚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另外,电子政务对公民表达素养要高于一般,所以制度设计所实现的公民权利更好的保障需要中介机构和相关知识团体的智力支持。”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谭宗泽建议。但目前的一个现实是行政诉讼律师较少,更不用说可以提供给公民咨询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不过,成都市政府将行政权力和权力运行程序的一次性告知,完成了权力从政府内部分离到公众面前,首先实现的是公民各项权利保障的有序化。”谭说。“目前压力大的很,一个是技术上的学习,一个是新制度带来的监督压力。”成华区政府办公室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