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港澳台

曾荫权罕见反击香港媒体 直指个别媒体恶意中伤

来源:时代周报
2009年11月12日05:00

  沉默未必是金 曾荫权媒体博弈术

  时代周报记者 黄蒂娟 吴晓蕾

  进入11月以来,香港特首曾荫权有点烦。

  在过去数星期里,他频频成为香港报章头版头条的新闻主角。在港媒穷追猛打下,这位一贯以微笑示人的绅士,终于忍不住罕见地作出反击,直指个别媒体是恶意中伤,图谋的是削弱市民对政府的信任。

  相互尊重与制衡,是香港执政者与传媒监督之间的游戏规则。过去一直相安无事的局面,在双方的“口水战”中升级,甚至出现裂痕。如何去寻找舆论与政府之间的良好沟通,确是曾荫权亟须解决的问题。

  “利益输送”莫须有

  10月14日,曾荫权向立法会宣读了题为《群策创新天》的施政报告,指出由过去10年经历的两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香港经济不能单靠金融业,要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环保、检测认证等六大产业,让香港变成一个更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施政报告发表两天后,有传媒忽然爆出曾荫权被疑可能向其经营电子产品的姻亲输送利益的震撼新闻。在施政报告中提到,要向全港240万家庭派发100港元的环保节能电灯泡(粤语俗称“悭电胆”)现金券,而其一个关系极其间接的姻亲却是香港主要的节能电灯泡代理商之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24日,又有报章报道:曾荫权的弟媳在香港一位议员协助下,顺利获得雷曼迷债的六折赔偿。

  “利益输送”,在素有高廉城市之称的香港,是容易触动神经的字眼。连续大肆报道这两起事件的媒体,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苹果日报》与另一报业集团的《东方日报》与《太阳报》,连续十多日动用头版来对曾荫权口诛笔伐,来势汹涌可见一斑。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现行的利益申报制度,主要官员需要申报利益以供公众查阅,当中包括自己的资产,及直系亲属人士的职业等,但主要官员不需要申报亲家这类比较疏远的亲属。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表示,在香港的媒体及社会各界均紧力监察,制度一直行之有效。香港的制度更参考了欧美各国的法例厘定,并一直在完善,但如比较疏远的亲属,其他国家的法例中亦列明不需申报。

  “有些报道确实是有点捕风捉影的。我认为,他未必在这些事情上有很大的责任,香港在官员申报财产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但是政府官员无法担保自己的亲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何况涉及到的这些人都已经不是他的直系亲属。”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导师蔡子强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道。

  香港《星岛日报》的社论则指出,在现有法定机制下,特首如果滥权徇私,立法会有权弹劾,廉政公署有权拘控。不过,这些机构没有启动这些程序,与部分传媒连篇累牍的攻击,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字,该局与银行就雷曼迷债赔偿安排达成全面和解方案之前,已经有数千迷债苦主获得银行同意赔偿和解,曾荫权弟媳只是这千百宗和解个案之一。从公平原则来看,曾荫权弟媳应该和其他雷曼迷债苦主一样有向银行索偿的权利。如果每个官员的所有亲朋戚友,都要放弃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未免矫枉过正。

  在香港舆论自由环境下,曾荫权任职特首多年从来不缺批评声音,但大多时候被看做是一种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

  传媒关注偏离焦点?

  香港《文汇报》更先后发表题为《回击不实报道理所应当》和《传媒歪风不可长》的评论文章。文中更指出,传媒与政治往往是如影随形,传媒的政治或政治的传媒从来都是一线之差,但双方都应该守着一些界线,这些界线就是合法合情合理,不能无中生有,为一些政治目的就作无证据的指控。而香港某些媒体对曾荫权所谓的两项指控,根本没有真凭实据。关于曾荫权的报道中,个别传媒并非起着监察政府的作用,而是兴风作浪、把弄民意,从而打击特区政府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形象。

  显然,先破坏规矩的媒体,过火的煽情渲染,让一向以微笑示人的“好好先生”曾荫权也忍不住严词反击。曾荫权指出,有个别传媒质疑他的诚信及操守,有关质疑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有关行为近日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对他作出肆意攻击,意图削弱市民对特区政府的信任。

  蔡子强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媒体扮演监督政府的角色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无论你喜不喜欢,都是要接受的政治现实。曾荫权与媒体的关系恶化后,会令其以后的行政措施实施之时更加艰难。

  现实中,曾荫权政府所希望的引导社会各界新经济议题的重要讨论,也已经被淹没在“节能灯”和“雷曼弟媳”事件的激烈“口水战”中。

  “原以为香港经济形势好转了,民意支持率会回升;原以为2009年至2010年施政报告提出既巩固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又推动六大具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保育中环’工程以巩固香港社会的‘集体回忆’,进而凝聚香港社会对特区政府的支持,应当取得大多数香港居民的理解和认同。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光大集团高级研究员周八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香港民意难以把握,使得特区政府纵有“以民为本”之心,却无法实现“以民为本”。

  反而“连续数起事件引发的轩然大波,完全盖过政府为推销施政报告所进行的 ‘议程设定’努力,例如引导新闻界多多关注中环地区的改建、超过1000幢老旧工厂大厦的改建,特别是六大产业的落实等等。”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副总裁谭卫儿认为,政府预设的重点,与民间的期待及关注焦点,出现了如此落差却是“始料不及的”。

  此后,曾荫权在多次公开发言中试图呼吁,将讨论的焦点回归到经济议题上。他强调,今年施政报告罕有地将重点放在推动香港转型和走向知识型经济上,可惜对行政长官肆意攻击的风波,令经济议题再被忽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坚决排除干扰,回归施政报告推动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和正确方向。

  冷静应对官民和谐

  “有时我会觉得困扰,但我睡得好。”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身处舆论风口浪尖的曾荫权这样回应受到的批评。

  曾荫权有一句经典话语“视民望如浮云”,常被媒体引用。但有舆论人士认为,以现在他的处境绝非是闲情逸致观云海变幻的日子,而是面临如何平衡舆论监督与行政效率的严峻时刻。目前这样的局面持续越久,曾荫权的政府班子就越难扭转市民的负面情绪,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会进一步蔓延。这样会造成在曾荫权余下的两年七个月任期里,推动各项行政政策的实施工作略显被动。

  “曾荫权还没到最艰难的时候。”香港第一大党派民建联主席谭耀宗对时代周报表示,目前香港经济已经开始复苏,财政赤字以及失业率都有所改善。

  一向以中立著称的《明报》则提出这样的观点:要挽救民望、扭转施政困局,需要政治上的大动作。但对只剩下两年多任期的曾荫权政府来说,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调整行政班子,但可以从施政路线方面动脑筋,假如能够在政制或民生议题作出一些大动作,或者拿出实质性措施疏导经济及社会矛盾,也许仍然有机会重建施政形象、政府公信力,赢回社会信任。

  事实上,在经过最初的言语冲突后,无论是媒体还是曾荫权都开始冷静下来,反省自己在这场“茶杯里的风波”中有无偏激之处。

  11月9日,曾荫权出席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网上电台《UChannel》节目,称会“坚持做好这份工”。当被问及做香港特首的难处时,曾荫权也表示,要做好特首这个职位,的确要知道市民对特首的期望。他说知道市民希望特首的政策是完美的,也希望特首所制定的政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社会所面对的大问题,但这往往是他与同事“不可能做到十足十”的困难所在。他还笑称,“特首这个职位未必是‘好好职位’,如果有得选择,未必人人都想做。”

  香港执政者转变管制态度应如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所言:“香港早已告别精英政治的阶段。我们不可能再以‘我煮什么你吃什么’的心态去施政,要适应市民对于‘吃什么’、‘怎样煮’、‘谁去煮’都能有说话权利的这种变化。”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