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个中国记者节。有媒体发表文章称,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记者“话语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11月8日中新网)
记者“话语力量”确实开始增添,与此同时,“官腔力量”或者说是“官腔的惯力”并没有丝毫减弱。
有人这样形容:官员“雷语”常常有,近来特别多。或面对记者的采访,或面对公众,那些足以“雷死牛”的官腔脱口而出——“你们记者管得太多了”,“这个事我不再说太细”,“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替谁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不是党员”,“我拉屎要不要通知你”……
“拉屎官员”倒了,“拉屎官腔”还在。官腔很多时候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官僚之口。
南开大学考培中心特聘教授、组织行为学专家杨忠诚认为,从“最牛官腔”中可以看出,说话的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有把群众当一回事,不尊重民情民意,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最牛官腔”不仅雷倒了需要知道信息和相关情况的群众,雷倒了采访的记者,还雷倒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令人心寒”,让人愤慨。也许,不是官腔“雷人”,而是官僚作怪。
记者节,我们一起“扫雷”。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等,这些都是记者的职责。但是,记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时常遭遇官腔的“打断”、“反问”与“排斥”,出现记者与官员间的“沟通困难”。
诚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所认为,记者和官员沟通时,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背后是政府和政策,记者的背后是公众,对话完成的是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官员的“雷话”一定程度上也是“暗雷”,“潜伏”在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之下,给双方的沟通设阻设防。
“话语力量”PK“官腔惯力”。记者“话语力量”,来自舆论环境的好转,来自责任的使然,也来自公众的力量,其实,在互联网时代里,人人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人,人人都是社会不公的监督者。
有人曾断言:随着网络日志“博客”逐步融入国人的互联网生活,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博客逐渐普及,21世纪将进入“人人是记者”时代。现实也基本证实了这一预测。
“官腔惯力”非一朝一夕所能根本转变。“扫雷”不是一件容易事、轻松事。
记者“话语力量”的增强,需要舆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的进一步配套,相关法治的进一步健全,尤其是“人人都是记者”的力量积蓄、力量汇集、力量叠加、力量组合。(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