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儿童”“留守儿童”:教养问题引起关注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1月13日15:14
新华网合肥11月13日电(记者蔡敏 杨玉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迫于巨大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的城乡青年纷纷把“下一代”寄托于亲友。于是,在农村,大量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在乡或“流动”在城;在城市,许多儿童几天见不着父母被“寄养”他处。
父母关爱及亲身教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们呼吁,关注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成长的烦恼”。
小壮今年4岁,是一个虎头虎脑讨人喜欢的小男孩。住在合肥市高楼大厦里的他,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小区里的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不过每当这时,看着别的小朋友有父母相伴,他最怕别人问他:“你的爸爸妈妈呢?”
小壮是在姑姑家长大的,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做生意,只有把他托付给不上班的姑姑照顾。小壮少则两三个月见到父母一面,多则要大半年才能盼来父母。
像小壮这样被父母托付给他人养育的儿童如今并不少见。他们的父母或是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或者因为缺乏育儿经验,或是其中一些“80后”父母崇尚自由,不愿意为了养育子女而牺牲个人生活,便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其他直系亲属、可靠的朋友、保姆,甚至老师代为照顾。都市“生而不养”现象下产生了大量“寄养儿童”。
瘦弱的王爱玲与小壮生活在高楼大厦不同,她是安徽省含山县一所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两个孩子远隔数百公里,但他们有着相同的童年——远离父母。
王爱玲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外婆去世,家里只有她和外公两人一起生活。小小年纪的她除了自己学习外,还得帮外公一起干体力活。
“我最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过一个快乐的生日。”长这么大从未过过生日的小爱玲一直渴望着。
在安徽含山县,农村留守儿童就超过2万人,而在整个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5800万。此外,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家长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便将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这些“流动儿童”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与“留守儿童”相伴生的农村特殊儿童群体。
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对城乡远离父母的孩子普遍感到担忧。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分析说,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成为影响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给整个家庭带来数倍于养育的麻烦。
城市“寄养儿童”普遍表现出性格孤僻、易怒,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等特点,有些孩子还在一、二年级就开始时不时“玩失踪”。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中国现代城市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尹建莉呼吁都市年轻人,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不要让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类似的问题也表现在“留守儿童”身上。王开玉主持完成的一项对安徽九个农民工流出县及安徽、浙江、江苏四个农民工流入市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陷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贫乏。90%多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身边,100%的孩子羡慕有父母相伴的同龄人。一位六年级的男孩说:“自己想爸爸妈妈时会流泪,当看到其他孩子有爸爸妈妈牵手逛街时自己会很难受。”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心理缺乏稳定感,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王开玉指出,无论是城市“寄养儿童”还是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父母没有全情投入儿童成长造成的。所不同的是,第一代农民工的“留守子女”已经长大,其教养问题产生的恶果暴露充分,而大量城市“寄养儿童”问题还未突现。因此,关注这些孩子的教养问题极为迫切。
王开玉分析认为,农民工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单靠农民自身力量无法控制,也不能改变,需要国家、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制度化的系统解决办法,尽快帮助他们从边缘化状态解脱出来,让他们的子女能健康茁壮成长。而城市“寄养儿童”的父母,需更多的思考为人父母的责任,正确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