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汶川银杏乡备冬写实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9年11月16日05:55
  这是我们多次投以深切关注的一个地方:汶川县银杏乡。天冷了,记者再次走进这个灾区中最后一个通电的偏远小乡——

  本报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覃霞

  高山,峡谷,激流,寒风。这是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汶川县银杏乡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地震后,银杏乡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因为这里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孤岛”状态,被外界称为“灾区中最后的灾区”。直到今年春节前,银杏乡才通上电,成为灾区中最后一个通电的乡。今年7月,位于银杏乡境内的彻底关大桥断裂,更使这个多灾多难的乡雪上加霜。

  又一个冬天来临,如今的银杏乡怎么样了,乡亲们房子修好了吗,过冬有没有问题?记者再次走进银杏乡。

  写实一:

  住进新房的村民邓祖云

  车过震中映秀镇12公里外,就是银杏乡。它地处汶川县东南高山峡谷地带,全乡5个自然村,712户人家,2700人。

  银杏乡沿岷江而建,213国道左侧,一条狭长的沿江地带上,上百套房子主体即将竣工,工人们正忙着收尾工程。

  正在检查施工进度的副乡长唐琼芳介绍说,银杏乡82户维修加固户已全部入住,630户重建户也已住进300多户。他们的目标是,到11月底永久性住房全部完工,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最迟在明年春节前都能住进新房。

  走进兴文坪村,村民邓祖云乐呵呵地拉记者进去“参观参观”他新落成的家。这是一套两层的小楼,外墙上贴着花花绿绿的瓷砖。大客厅,崭新家具,厚厚的布艺沙发上大朵的红花格外醒目。老邓把家里的灯全部打开,花瓣状的灯散发出暖融融的光。窗子是木格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木格里安装了两扇铝合金玻璃窗。

  老邓说,修这房子一共花了1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银行贷款约6万元,自己筹集了4万元。一个月前搬进新房时,他买了一百多块钱的鞭炮燃放。

  “有了这么好的房子,过冬的大问题就解决了。”他爱人高明春指着竹竿上缤纷多彩的衣服说:“羽绒服、毛衣、棉衣都有,大部分都是去年发的。”

  “过冬还有没有困难,需要些什么?”唐琼芳问。

  “没有没有,政府对我们已经太好了。”老邓两口子摆着手说。

  住进新房的村民状况不错,暂时还没有住进新房的怎么样呢?

  一碗水村的刘天久一家的房子正在收尾,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担心父母住帐篷湿气大,寄钱回来让父母先租房住。他们每月拿出300块钱,把邻居家的新房一楼租了下来。

  像这样租房或投亲靠友的,全乡约有100多户。亲戚邻里之间,谁先有了新房,都愿意拿出来共同分享。房子,无论是自己的还是暂住的,都成为抵御寒冷的庇护所。

  写实二:

  住在帐篷的王明香夫妇

  银杏乡由于地处偏远,所有建材需要从山下采购运输回来,一部分自建房的进度不及当初预想快。全乡约有20多户人家仍然住在帐篷里。

  王明香夫妇就住在帐篷。搭在帐篷顶上的牛毛毡,由于长时间日晒雨淋已不能使用。冬天来临,他们砍来竹子,织成竹板,密密实实地围着帐篷扎成圈,把一些树枝用竹条捆绑,铺在帐篷上,再用沙包压住帐篷下面以免漏风。“这是最原始的办法,但很管用”,王明香笑着说。

  像王明香一样,其他住在帐篷的居民,也从山下砍了一些杂木,结结实实地一排排地堆着。“过不了多久,银杏乡就会下雪,到时用得着这些东西”。

  外面冷,被子要盖得更厚些。在银杏乡,去年每个人至少都领到了一床棉被,一床毛毯。看起来,村民们似乎都有了充足的过冬准备。银杏乡党委书记李川坦率地对记者说,老百姓真的很纯朴,很感恩,不愿意把困难说得太多。“对于住进新房的群众,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水、电、气是否有保障?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李川说,由于地震损坏的部分水电站尚未开工,加之线路破坏严重,目前全乡停电依然较频繁。在寒冷的天气停电,现代化的取暖设施用不上,就需要筹备更多的木柴和煤炭。而对于住在帐篷里的居民,则需要更多棉被,以及能遮挡风雨的牛毛毡。

  李川说,乡里已经把过冬所需的物资向上级打了报告,包括每人45公斤口粮、250公斤焦炭,以及一些棉衣棉被、取暖设施,本月底将全部发放到位。

  写实三:

  失去子女的孙明远老两口

  在银杏乡一碗水村,住着73岁的孙明远和68岁的肖昌成老两口。老人的四子两女,在震前和震中先后离他们而去。而今,老两口抚养着两个未成年的孙子。

  在村主任孙国刚的带领下,记者沿岷江而上,穿过乱石堆和泥沙沟,经过半小时到了孙明远的家。这是两间用木板搭建的过渡房。厨房里的锅灶摆放得整整齐齐,屋前的丝瓜压弯了瓜蔓,屋后的树上结满了黄灿灿的柿子,小院里养了七八只鸡。

  “感谢你们大老远来看望。政府这么关心,去年冬天都过了,今年过冬更没问题。”两个老人正准备做午饭,见有客人来,抬了凳子让我们坐。地震后,老两口先是被接到双流过了一个多月。去年,两个失去了父母的孙子,被一慈善机构送到山西太原去免费读书了,每个月还发生活费。

  从双流回来后,由于老人身体还好,乡里便安排做清洁工,一个月能挣550元,加上每月150元的五保费,肖昌成说,现在也想不到还缺什么。指着河对面的一排联建房,老人高兴地说:“我的新房也快修好了,大部分钱都是政府出的,两孙子以后回来也有地方睡觉了。”

  村主任孙国刚解释说,考虑到他们是三孤人员,政府拨钱为两位老人修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再过一个月,两位老人就能搬进新房。“你们特殊情况,年纪又大了,村里准备再给你们发两床棉被,想想看还有什么需要?”孙国刚问。

  老人一个劲地摆手:“不需要不需要了,有这么多的人关心,你看我们比好多人都过得好呢!”老人拉起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你看我这一身,衣服、裤子、鞋子,都是发的,质量好得很哩。”

  说罢,老人将一把柴禾塞进灶堂,山谷里,顿时升起一股袅袅炊烟。

  记者手记

  在银杏乡采访群众过冬,纯朴的老百姓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政府帮助我们很多了,过冬不会有问题。可是,当地干部却坦白地表示,应对过冬,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

  经过灾难洗礼又感受了人间大爱的灾区群众,懂得感恩,学会了自强;而干部们,也在灾难中更加体恤百姓,他们一遍遍地问百姓,也问自己,这些失去了家园的亲人们,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有这样感恩又自强的群众,有这样将群众冷暖系于一心的干部,有全社会众多关注的目光和爱心,灾区群众应该可以温暖越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